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本網獨家>

把中藥等同於中醫是一種認知局限

2024-12-09 07:0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溫馨翔 中醫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近日,《柳葉刀》發佈一篇聚焦中藥FYTF919(中風醒腦口服液)治療急性腦出血效果的大型臨床研究文章,稱該藥治療急性腦出血無效。此文在醫學界引發廣泛討論和爭議。爭論主要涉及該藥的實驗方式和實際效果,有論者認為實驗結果為陰性意味著該藥的效用無法用隨機雙盲的臨床研究驗證,暗含該藥的效果不佳,而與此相反的觀點認為中藥的療效就不應用此類研究方法驗證。

論者普遍聚焦中藥療效,甚至升級為對中醫的質疑。有觀點也認為,文章結論只説明,此方不適合治療急性腦出血,但並不能證明中藥治療急性腦出血無效。從臨床醫生角度看,中醫不可能一張方子包打天下。這項研究將中藥用成了治療腦出血所有症型的辨病藥,顯然是不合適的。

實際上,中藥只是中醫六藝的其中之一,且排在中醫療法的末位,把中藥等同於中醫是一種認知局限。中藥不是中醫的全部,中醫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在中醫豐富多元的施治體系中,藥物療法僅是其中之一,且依據對患者的“損害”程度排在末位。

中醫施治可分為六大體系,也即“中醫六藝”,分別為導引、按蹺、艾灸、針灸、砭石、藥。

其一,導引。導引屬於非身體接觸性治療手段,需依靠日常“練功”,如站樁、打坐、動功等。通過意念引導人體內部氣血走向、感知臟腑強弱虛實,從而達成治病功效。導引能讓患者感覺最為舒適,適用人群廣泛,治療速度取決於醫者個人能力。

其二,按蹺,即推拿、按摩。部分醫者誤將導引歸入推拿類別,如所謂的經絡導引術、穴位導引術等,但凡涉及肢體接觸的皆為按蹺。在此方法中,注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舒適度,可以憑此判定大夫的醫術水準,技藝精湛者甚至僅接觸汗毛即可治病。

其三,艾灸。現代艾灸多采用艾絨製作,通過點燃艾絨熏烤穴位、經絡或特定部位以實現治療目的。傳統艾灸與現代的主要區別在於製作工藝,傳統艾灸多采用中藥製作,通過熱量將藥性傳導至體內。相較于導引和按蹺,艾灸會對皮膚産生刺激,對體質也有要求,艾灸屬溫補性質,適宜陽虛氣弱體質,但對實火旺盛者不利。

其四,針灸。針灸眾人皆有耳聞,採用針刺或火灸人體穴位,使氣血運作通暢,以此治病。針灸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需要強調的是,針灸療法在“通”不在“補”。有論者認為針灸可補氣,實則是因患者本身症狀雖為虛證,但身體存在淤堵,針灸疏通後氣血運作順暢,精氣神變好,看似補法實為通法。此外,也存在部分針灸大夫並非依據傳統中醫理論體系進行實踐的現象。

其五,砭石。現代人對砭石的認知與古代差異顯著,如今多將砭石用於刮痧或熱敷。而傳統中醫是將砭石摔碎後,以鋒利面刺血,即刺絡、放血療法,對急性、嚴重痛症和淤症效果更佳。但因其創口創面較大,適用範圍也最小。

其六,藥。藥排在末位,原因在於前五種皆為外用物理方法,而中藥是口服進入體內作用於內臟的方法。“是藥三分毒”,中藥雖作用於內臟,但也會對內臟産生一定副作用和損傷,所以位列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時代變遷與市場需求變化,中藥的製作已不同於傳統,以往多為野生藥材,而現代中藥多為人工培育,生長週期短,藥效有減弱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中醫療效的減弱。

以本次討論的中風病症為例,其發病基礎原因多樣,根本在於陽氣不足、正氣元氣虧虛,只要精準辨證,依據虛實證候採用相應的補法或通法,中醫治療中風絕非難事。

此外,在中醫體系中,施治固然關鍵,辨證也十分重要。許多患者症狀相同,但病因病理截然不同。因此,一名合格的中醫不能依賴數據,而需依據個體內在身體狀況靈活調整治療方案,這便是中醫除問診之外,還重視望、聞、切的緣由。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