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本網獨家>

我國用水總量緩慢下降但並未達峰 專家建議加快建設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2024-12-03 12:3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12月3日訊(記者 張艷玲)近年來,我國用水總量雖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但不能認為我國的用水已達峰。我國用水峰值時點大概率會在2035—2040年,全國用水峰值為6480億立方米。因此,要加快建設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大力發展水利新質生産力,推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品質發展。

11月30日,在由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主辦的第二屆國家水網及南水北調高品質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新質生産力與國家水網·南水北調高品質發展”進行深入研討時,提出上述觀點。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10年,向北方調水765億立方米

2024年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週年。10年來,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取得顯著效益,累計向北方調水765億立方米,成為沿線45座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1.85億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過來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澤東主席提出了南水北調這一偉大構想。南水北調工程從構想到謀劃、論證,再到分步實施,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逐漸清晰,“四橫三縱”骨幹水網形成。

東線一期工程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工程調水主幹線全長1467千米,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7億立方米。中線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總幹渠呈南高北低之勢,具有自流輸水和供水的優越條件,以明渠輸水方式為主。調水路線長1432千米,年均調水規模95億立方米,受水區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10年來,構建了以《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了國家、流域、省、水工程多級聯動的水量調度管理體系,形成了以監測感知、調度決策、運作控制為核心功能的南水北調工程水量調度資訊化支撐能力,探索建立了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工程數字孿生平臺,有力支撐了南水北調水量調度實踐,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促進了南方水資源優勢向北方經濟優勢轉化,有力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有力支撐了北方地區超過16萬億元GDP增長,助力受水區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高效協同,連通了華北平原自然水網和人工水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華北地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趨勢得到根本扭轉,初步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向北方累計調水765億立方米,解決了1.85億人健康飲水問題,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民生工程。

我國用水總量緩慢下降,但用水並未達峰

談到用水達峰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表示,近年來,我國用水總量雖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但不能認為我國的用水已達峰。他説,用水不同於需水。需水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健康穩定所需要的理想水量規模;實際用水量受多重因素影響,不僅和用戶需求有關,還和區域水資源條件、工程保障能力、貿易結構等密切相關。規劃中的需水預測,預測的並非需水規模,而是基於人口、灌溉面積、GDP及供水能力等條件,預測未來的用水規模。

根據全國水資源公報數據統計,近年來,我國用水總量表現出緩慢下降的趨勢,是在資源供給不足,甚至受到嚴重約束,供給側“天花板”現象帶來的用水總量下降的假像,不是真實的用水量。此外,統計、計量、國際貿易等因素也是影響我國用水態勢的潛在原因。張建雲引用《中國水利》刊登的中國水利水電研究院教授趙勇論文的數據預測,全國用水峰值時點大概率會出現在2035—2040年,全國用水峰值為6480億立方米。

張建雲建議,加快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設。南水北調的三條調水線路功能定位、供水目標和供水範圍不同,東中線工程無法替代西線工程。東線工程是向黃淮海平原東部、膠東地區和京津冀地區提供生産和生活用水,後續工程在滿足受水區水安全的前提下,置換地下水,修復生態環境,相機供給農業。中線工程是為了緩解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的生活、工業供水壓力,改善4省市受水區域的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推動中國中部、北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西線工程重點解決黃河流域上中游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6省區的缺水問題,有效提升黃河流域上中游地區的供水保障能力,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西線工程是“黃河流域生態保障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撐。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上中游大部分地區位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647億立方米,不到長江的7%,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40%的生態警戒線。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生態脆弱。黃河流域生態脆弱區分佈廣、類型多,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和三江源、祁連山,中游的黃土高原,下游的黃河三角洲等,都極易發生退化,恢復難度大且過程緩慢。

“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需要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水資源的支撐和保障。”張建雲説,東中線一期工程已通水10年,適當向黃河上中游調整分水指標是可行的,但分水方案調整要堅持“大穩定、小調整”原則。僅靠分水方案的調整難以解決上中游的缺水問題。“四橫三縱”是國家水網工程的主骨架和大動脈,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水網工程的核心工程。張建雲表示,根據《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要求,到2035年,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建成,省市縣水網基本完善。而西線工程的建設週期需十年或更長,因此,需要加快後續工程的前期工作。

南水北調工程高品質發展,須提升水利新質生産力

進入新發展階段,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品質發展的要求是“工程更安全、功能更完備、運作更高效”。王浩認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應大力發展水利新質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的主要特徵是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是指通過技術革命性變革,使生産要素優化組合躍升,産業深度轉型升級,從而實現高品質發展。其核心標誌是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水利新質生産力是指通過技術賦能,使水利從業者、水利工程、自然流域分別成為“人機一體”的新勞動者,“智慧互動”的新生産資料,“數實共生”的新勞動對象。

王浩認為,要創新調水利用方式,調水工程沿線風光資源要綜合開發利用,實現調水工程低碳、零碳運作;大力推進數字孿生南水北調建設,賦能工程智慧化運作管理;深化市場化改革,推行區域綜合水價;加快推動水利基礎科學研究,關鍵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與産業化落地;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構建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加快構建水利數據要素體系,充分發揮數據的價值,用數據分析,用模型決策;加快建設水利戰略人才力量,實施卓越水利工程師培養工程,加強水利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水利部總規劃師吳文慶表示,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水利部錨定國家水網建設目標,深入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規劃建設,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聚焦發展水利新質生産力,深入開展重大水利科技問題攻關,數字賦能重大工程運作管理和水網調度成效顯著。下一步,水利部將堅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國家水網和南水北調高品質發展。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汪安南表示,中國南水北調集團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圍繞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南水北調工程“三個安全”(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的保障能力、國家水網貢獻度和集團公司價值創造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水網開發建設運營企業。“希望此次論壇,匯聚更多科研力量,加強産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快培育發展現代水網新質生産力,著力打通一條具有南水北調特色的“科學技術化、技術産品化、産品産業化的實踐路徑,努力建設安全韌性的現代水網。”汪安南説。

編審:蔡曉娟


【責任編輯:張艷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