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本網獨家>

新疆坎兒井等4處灌溉工程申遺成功 中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總數達38項

2024-09-03 09:59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9月3日訊(記者 張艷玲)北京時間9月3日上午,在澳大利亞雪梨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5屆執行理事會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公佈,中國的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徽州壩和婺源石堨聯合申報的中國古堨、陜西漢陰鳳堰梯田、重慶秀山巨豐堰等4個工程申報成功。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已達38項。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幾乎涵蓋了灌溉工程的所有類型,是灌溉工程遺産類型最豐富、分佈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image.png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

坎兒井是中國歷史悠久且極具地域特色的水利灌溉系統,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分佈最為集中。吐魯番坎兒井至少擁有600年以上的歷史。坎兒井是新疆各族勞動人民為適應極度乾旱和高蒸發量條件而創建的引出淺層地下水進行灌溉的古代水利工程。坎兒井主要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構成。暗渠用於集水與輸水,單條長度在3至5公里之間,最長可達10公里以上,其總長度達3200多公里,素有“地下運河”的美譽。吐魯番現存坎兒井1200余條,其中有水坎兒井近190條,年徑流量為1.14億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近10萬畝,至今仍在持續發揮效益。

image.png

徽州堨壩。

婺源石堨。

堨(è),一是堤壩,二是灌溉田地的水渠。是古徽州文化傳承下來的名詞。黃山徽州區和江西婺源縣歷史上都轄于古徽州,都傳承了“堨”這種砌石引水堰壩類型的水利工程。由於地理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徽州區的古堨大都修建在豐樂河等較大河流上,其規模更大,在當地被稱為堨(huì)壩;而婺源縣的古堨大都修建在小河溪流上,其規模較小,在當地被稱為石堨(hè)。徽州全區現存有古堨壩500余座,其中,500年以上古堨壩5座,建造時間最早的是建於東晉鹹和二年(西元327年)的鮑南堨,距今有1697年曆史,據《錢江志》記載,鮑南堨是新安江上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婺源縣現存石堨在壩長5米以上、水位上下高差0.8米以上的,共計2052座,其中,百年以上的有1181座。

image.png

陜西漢陰鳳堰梯田。

漢陰鳳堰梯田,位於陜西省南部漢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漢陰縣,灌區約5.2萬畝。歷朝歷代的漢陰先民順山地之勢,借自然之力,形成了以鳳堰梯田為代表的“田、渠、塘、溪”灌溉體系,低影響開發的方式,完美契合了“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理念。從漢陰的鳳凰山水源涵養林、山溪梯田到山塘濕地,分佈在一千多米的垂直空間裏,生産、生活、生態,和諧運轉,完美詮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科學內涵。鳳堰梯田的大規模開發始於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活動,梯田內留存了大量清代的寨堡建築。因為漢陰地處中國南北方交界處,區域降雨量無法滿足梯田常年流水,先民們就在山坡上修建堰塘用於調蓄灌溉用水。為了控制更大的灌溉面積,300多年前先民便在懸崖絕壁上開鑿了堰坪渠、飛天堰等引水工程。

image.png

重慶秀山巨豐堰。

秀山巨豐堰,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灌溉工程體系為有壩引水,共有巨豐、永豐、黃角 3座攔河壩,渠道通過 3 座渡槽穿過平江河的兩條支流,灌溉範圍超過 1.6 萬畝,是重慶秀山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仍在發揮水利效益的灌溉工程。巨豐堰為清朝“改土歸流”後應需而建,引水渠首樞紐集防洪安全、引水灌溉、泄洪排沙功能于一身,佈局合理、結構科學,是傳統引水灌溉樞紐的典範。巨豐堰“立體化”灌溉工程體系是適應丘陵山區灌溉需求的典型工程規劃:渠—河立交、渠渠立交、渠路立交成為灌溉效益充分發揮的關鍵工程,三拱橋區域更是出現渠河三層立交,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仍在使用的砌石渡槽攔河壩,保障了灌區水資源實現“高水高灌、低水低灌”,實現最大灌溉效益。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産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優秀的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今年與中國的4項遺産同時列入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的還有來自印度、伊朗、伊拉克、日本、南非、土耳其的14個項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總數量已達到177項,遍佈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20個國家。

國際灌排委員會(ICID)成立於1950年,是以國際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應用推廣為宗旨的的專業類國際組織,成員包括91個國家和地區委員會,覆蓋了全球90%以上的灌溉面積。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5屆國際執行理事會會議暨第9屆亞洲區域會議于9月1—7日在澳大利亞雪梨召開。

編審:蔡曉娟

【責任編輯:張艷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