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本網獨家>

冷水魚造就“熱”産業、“黑珍珠”綻放異彩 青海海南州特色養殖賦能鄉村振興

2024-07-05 17:59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7月5日訊(記者 盧小凡)6月23—29日,中共海南州委宣傳部主辦的“高品質發展看海南州”媒體調研活動,記者跟隨採訪團一行來到龍羊峽水庫、貴南縣黑藏羊繁育中心和同德縣現代畜牧科技産業示範園,探訪該地特色養殖業發展情況。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一個農牧漁結合的地區。這裡群山起伏、河湖密布、草原遼闊,特有的生態環境孕育了海南州特有的生物資源,其中就有得天獨厚的特色養殖——三文魚、黑藏羊和牦牛。近年來,海南州各項特色養殖産業各放異彩,發展成果顯著。

龍羊峽冷水魚造就“熱”産業

三文魚因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被國際美食屆譽為“魚中之王”。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中國三文魚之鄉”位於遠離海洋的青海龍羊峽水庫。

龍羊峽水庫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水質純凈,水源主要來自冰川、雪山融水,水域面積有383平方公里,年均水溫12℃,常年不封凍。

工作人員正在捕獲網箱內的三文魚。中國網記者 盧小凡 攝

當地一家養殖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三文魚是非常“嬌嫩”的魚,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非常高,龍羊峽水庫正好給三文魚提供了非常優質的天然的生存條件。養殖區平均水深120米,水溫和水體很適合三文魚的生長。每條三文魚從魚卵階段長到成魚,再到收穫,需要兩年半到三年時間,其中包含孵化、育苗、成魚養殖、收穫、加工等不同的過程。

在育苗階段,魚苗通過分魚機和計數器被轉移到湖中不同網箱進行培育,以保證每一網箱的魚都能同步生長。收穫時,超過4公斤的成魚會被吸魚泵吸上水上作業平臺,隨後進行電擊、放血,再放入保溫桶覆冰保鮮,之後立即送往加工廠。整個過程不會超過兩小時,並在48小時內送達消費者的餐桌。

“三文魚其實是很肥的魚,它的能量來源就藏在飼料裏面。每一粒飼料的外表很光滑很乾燥,但裏邊包含了各種油脂,我們要求每一粒飼料都必須把油脂鎖在裏面,而不是滲在外面,這樣才不會造成浪費,也不會污染水體。”該負責人説,“我們這的養殖是超低密度養殖,也就是説,每條三文魚都住在一個大house裏面。”超低密度養殖就是一立方米的水體最多只養一條魚,比傳統三文魚養殖大國挪威的養殖密度要低5倍。

龍羊峽三文魚刺身食品。中國網記者 盧小凡 攝

截至2022年,龍羊峽三文魚養殖年産量約1.2萬噸,國産三文魚市場佔有率超50%,覆蓋北上廣深等40個省市。外貿出口業務也逐年跑出“加速度”,越來越多的國外客戶體驗到了來自中國的高品質三文魚。

貴南草原上的“黑珍珠”綻放異彩

黑藏羊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的獨有物種,食用價值豐富,其黑紫羔皮極為珍貴,被稱為“高原黑珍珠”。2017年,貴南黑藏羊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

貴南縣黑藏羊繁育中心圈舍裏的黑藏羊。中國網記者 盧小凡 攝

進入貴南縣的黑藏羊繁育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標準化養殖圈舍,裏面不時傳出黑藏羊“咩咩”的叫聲。乾淨整潔的圈舍內,飼養員正在投放新鮮的飼草料,膘肥體壯、毛色黝黑的黑藏羊紛紛上前爭相食用。

在這裡,每只黑藏羊耳朵上都配備橘紅色或黃色標牌,上面的數字記錄了黑藏羊的出生地、出生年月、打防疫針的情況以及主人的基本情況,這便是黑藏羊的“身份證”。

近年來,貴南縣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勢,全力推進黑藏羊擴繁育種,將黑藏羊作為重點特色産業加以培育,促進全縣黑藏羊産業品牌化、優質化、産業化發展。

黑藏羊肉産品。中國網記者 盧小凡 攝

2019年至今,青海省委省政府、省農業農村廳先後投資6000萬元,充分利用貴南黑藏羊地理標誌品牌優勢,大力發展貴南縣獨有的黑藏羊産業。“我們縣大力支援,很多牧民參與了養殖,現在每年收入有了明顯提高。”貴南縣黑藏羊繁育中心主任旦正才旦説。

貴南縣黑藏羊繁育中心副主任旦正傑説:“中心主要負責養殖種公羊,每到配種時節,種公羊就被分配到不同的母羊群中進行配種,讓優質黑藏羊不斷發展壯大。縣上提出‘1210’發展模式,就是以中心為主,向兩個黑藏羊示範村,10個繁育合作社拓展,加強擴繁育種的能力。”

目前,貴南縣黑藏羊保種擴繁存欄數達7.4萬隻,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預計到今年底將達12.5萬隻以上,帶動2000余名農牧民繁育黑藏羊。

貴南縣下一步將積極培育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助力養殖産業高品質發展。通過推進“一縣一品”發展模式,讓黑藏羊産業成為農牧民增收主渠道,進一步賦能鄉村振興,讓貴南草原上的顆顆“黑珍珠”綻放異彩。

“牦牛醫院”提升良種覆蓋率

同德縣現代畜牧科技産業示範園位於尕巴松多鎮北巴灘瓜什則村,地處西久公路沿線,距縣城27公里,交通便利。這裡也是牦牛的“醫院”,當地有牦牛生病,就會被帶到這裡來“住院”。

同德縣現代畜牧科技産業示範園內養殖的牦牛。中國網記者 盧小凡 攝

“園區有一個托養的模式,如果老百姓覺得自己養不好牛,或者生病了,可以托養到園區,技術人員對其‘把診問脈’對症治療後,這些牦牛的健康狀況均有明顯改善。”園區負責人華海全説。

目前,園區內本園區牦牛有500多頭,托養過來的有300多頭。但園區的定位不只是“牦牛醫院”,更是牦牛的良種繁育基地。

“現在牦牛健康狀況退化,我們想著通過自己團隊的力量,把優質種蓄和優質母蓄集中起來統一管理,通過專業技術對種群進行精細化分群,對優質種蓄進行人工採精,再對優質母蓄人工授精,提高母牛懷孕率、生産率,提高良種覆蓋率。”華海全説,這種養殖方式和傳統放牧相比,良種覆蓋率顯著提升。

園區牛舍內的牦牛。中國網記者 盧小凡 攝

去年,園區對300頭母牛進行人工授精試驗,懷孕率達60%,園區給當地合作社分了150頭牛犢,這些牛犢和老百姓自己養的牛犢相比更健康、長得更快。“從小牛犢出生,我們就給它建立追溯體系,身體健康狀況、是否死亡,技術人員都能監測到,以前死亡率達5%—6%,現在死亡率不到2%”華海全説。

園區主攻牦牛、藏羊良種選育、良種胚胎的工廠化生産研究,飼草新品種試驗推廣。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成果,加強牦牛、藏羊種質資源篩選、保護和創新利用。應用胚胎移植技術,擴大優良純種畜的數量,加快現有畜群的更新換代,提高良種覆蓋率。

據悉,園區還建設了標準化良種繁育基地、擴繁基地、養殖基地,對飼養、防疫、用藥、排污等各環節規範操作,統一規劃建設、統一良種、統一飼養管理、統一防疫檢疫、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産品銷售,實現畜牧業規模擴展和品質效益同步推進。

編審:吳聞達 張艷玲

【責任編輯:盧小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