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本網獨家>

檢護民生丨檢企聯動共建“綠色礦山”

2024-05-22 09:35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5月22日訊(記者蔣新宇)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關係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關係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更關係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未來。隨著中國法治進程的推進,檢察機關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日漸凸顯。

5月21日上午,“檢護民生,高品質發展中國行”新媒體走基層看檢察活動採訪團來到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參觀調研神延煤炭西灣露天煤礦生態治理工作。陜西神延西灣露天煤礦地處黃河流域中段、黃土高原腹地以及毛烏素沙地邊沿,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作為生態治理修復主體,西灣露天煤礦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為目標,按照“邊開採,邊復墾”的原則,對開採中發現的生態問題科學治理,積極承擔礦山修復、保護生態的社會責任,走在了神木煤礦生態治理的前列。

從開發初期的一片沙海,到如今的青翠蔥蘢,烏金開採實現由“黑”變“綠”的轉變。燦金的玉米、油綠的黃瓜,野鴨水鳥追逐嬉戲,構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生態畫卷。在這一轉變中,司法機關發揮了重要作用。榆林市、神木市檢察院深入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依法能動履職,堅持檢察監督與社會治理雙向發力,以神延煤炭西灣露天煤礦為試點,建立生態環境修復司法實踐基地、礦山生態修復公益訴訟示範基地,系統考量植被恢復、土壤改良、景觀打造等,助力西灣露天煤礦成為陜北地區集生態修復、宣傳普法、示範引領、職工教育于一體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樣板。同時,強化煤礦企業的環境治理主體責任,生態修復按照“邊開採、邊復墾”“成熟一片、治理一片”的原則,在礦區排土場重構土壤、重建植被。截至目前,土地復墾總面積584.45公頃,復墾率在98%以上。

神木市是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地處黃河“幾”字灣、黃土高原腹地,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檢察機關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助力煤礦企業“綠色礦山”建設之路,在礦産資源開發的同時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打造黃土高原礦山生態修復樣板,生動踐行“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理念。

本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路社會工作局、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辦公室、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廳聯合主辦,旨在充分挖掘展示檢護民生專項工作履職舉措成效,傳承紅色基因,踐行檢察使命。

編審:申罡 郭澤涵

【責任編輯:郭澤涵】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