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智|耶倫訪華後續觀察——美國應改變對華“戰略競爭”的整體定位
中國網7月12日訊(記者李智)本月初,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之後,美方高級官員再度訪華,這次是財政部長耶倫。耶倫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財長,在拜登政府中屬於“溫和派”。她在結束為期四天的訪華行程離開北京前,用了“富有成效”四個字概括了自己的訪華成果,並重申美國不尋求對華“脫鉤”。
否認“脫鉤”,強調“去風險”,這也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變化之一。但耶倫訪華究竟是怎樣的“富有成效”?中美關係這艘巨輪如何才能駛向正確的航道?記者就此專訪了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美歐研究項目負責人孫成昊。
“去風險”或意味著“去中國化”
孔子在《論語•公冶長》中道,聽其言而觀其行。美國在對華政策等問題上,其言行是否一致是不可忽視的。孫成昊分析指出,一方面應更看重美國政策實施本身,而不是政策宣示。美國官方此前並沒有用過“脫鉤”一詞,反而是不少美方官員曾否認美國正在實施“脫鉤”。但從事實層面來看,美國的確正在一些領域或者行業對華實施“脫鉤”,比如包括晶片在內的高科技領域。
另一方面,“去風險”這個概念其實存在很多模糊之處,並且比“脫鉤”的解釋空間更大。“風險”到底指的是什麼?在某些領域與中國的相互依存是風險嗎?如果是的話,“去”又指的是什麼呢?怎樣才能“去風險”?在概念尚未厘清之前,孫成昊認為,中國只能通過觀察美國的行動來推測“去風險”在美方的含義。然而截至目前,美國對華經濟政策並沒有因為使用“去風險”而發生本質變化。
孫成昊強調,需要警惕的是,“去風險”很可能是“去中國化”的一個更加冠冕堂皇的表達。無論是美歐繼續協調對華經貿和技術政策,還是歐盟和日本加強供應鏈方面的合作,大體上都會將中國排除在外。
耶倫訪華對於穩定中美關係有正面作用
對於耶倫此次訪華的實質性意義,孫成昊認為是積極的。耶倫延續了布林肯訪華後的勢頭,對於穩定中美關係能夠産生正面作用,包括確保兩國能夠繼續保持高層接觸和後續的工作組磋商。同時,耶倫一系列表態,不僅對於雙邊關係發展有一定積極意義,也對外界釋放了一定的正面預期,讓除了中美之外的第三方不至於過度擔憂中美關係走向。
但與此同時,孫成昊也看到當前的“接觸”與過去的“接觸”有所不同,過去的“接觸”是以兩國積極擴大合作為基調,當前的“接觸”則更多側重對兩國關係重新校準。尤其是,對於美方當前尋求在“大國競爭”框架下的對華合作,中方更多根據自身利益需要開展對等互惠往來,而非單方面配合美方的合作要求。
“如果美國不能改變對華‘戰略競爭’的整體定位,要想實現中美關係的常態化穩定仍然面臨較大挑戰。”他強調。
中美之間仍有可合作的領域
近日,中國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就耶倫訪華具體情況回答了媒體詢問。該負責人表示,此訪期間,雙方一致同意按照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重要共識,後續保持中美經濟領域的高層交往和各層級溝通交流。這裡就提到了“後續”影響,也能夠看到中國看重的不是耶倫訪華短短四天的“成效”,而是其是否有“長效”。
孫成昊告訴記者,中美之間在後續仍擁有一些可以合作的領域。雙方可以在金融穩定和規範、環境保護及氣候變化方面進行合作,進而創造全球經濟新增長點,助力發展中國家進行産業結構升級,並幫助穩定貧困國家和落後地區的金融體系。
“當前的全球各類問題錯綜複雜,中美在能源安全高效、綠色增長、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可以成為解決全球問題的良好開端,兩國的參與也將為國際合作的提升提供動力。”他説。
然而,由於中美雙邊關係近年來趨於緊張,兩國企業的投資信心都有一定下降,特別是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熱情和渠道在特朗普執政時期就已遭受衝擊。但孫成昊相信,耶倫等美方高層訪華將對兩國商界釋放積極信號,中美兩國官員也將圍繞兩國財經、經貿關係展開會談,重新激發中美在這一領域的合作熱情,更多還是得看後續的落實情況。
責編: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