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踏冰臥雪的“鋼軌醫生”
中國網1月23日訊(記者 唐佳蕾 通訊員 張超 郭磊 王強)1月21日的長白山區白雪皚皚。地處吉林省長白山區腹地的通化工務段管內,厚厚的積雪還覆蓋在鐵路線旁。7時,趙洪濤緊了緊衣領,踏著腳下嘎嘎作響的積雪,提前來到單位準備機具、檢測設備,做好班前會準備,這樣他可以為今天的鋼軌探傷檢查任務節約半小時的準備時間。
趙洪濤是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通化工務段探傷車間白山市探傷工區工長。春運期間,車間40名黨員主動請戰成立3支黨員突擊隊,趙洪濤作為其中一支黨員突擊隊的工長,他已帶領班組的10名黨員在工區負責的探傷困難地段連續進行加密探傷1個多月。
白山市探傷工區負責的鴨大鐵路線、渾白鐵路線始建於1938年,目前仍是東北糧食、煤炭運輸的重要普速客貨運輸通道,每年冬季都有大批旅客和物資要通過這條鐵路去往全國各地。由於這條鐵路線修建時間早、小半徑曲線多、高坡大嶺,加之春運期間鐵路部門不斷加強客貨運輸保障頻次,探傷工的工作也就更為重要。
鋼軌是否“健康”,將直接影響鐵路客貨運輸安全。而鋼軌探傷工的任務,就是對車輪下的兩根鋼軌進行“CT”檢查,他們所使用的超聲波探傷儀就像醫生診療時所使用的“聽診器”,根據波型顯示檢測識別鋼軌內部傷損;用小鏡子、小鐵錘等人工方式檢查鋼軌外部傷損,這樣可以及時發現受車輪長期碾壓所形成的鋼軌傷損缺陷,他們也被稱為“鋼軌醫生”。
根據作業計劃中的“天窗”時間安排,趙洪濤同作業職工們乘坐作業車來到鴨大線68公里。他們要抬上40多斤重的儀器,爬上30度的雪坡才能到達今天的作業位置。
到達作業位置“聯控”確認“天窗”開始,確認區間無車後,便開始進行探傷作業。超聲波探傷儀在鋼軌上緩慢移動,螢幕上的數值、波型不斷變化,儀器發出的嘀嗒聲和探傷小錘敲擊鋼軌的清脆聲,在山谷裏混合成獨特的“樂曲”。鋼軌探傷的訣竅就是用儀器和手工檢查相結合方式從“樂曲、樂譜”中判斷鋼軌是否“健康”。
兩台超聲波鋼軌探傷儀,在身穿橙黃色工作服的探傷工的推行下,緩緩向線路遠方走去。在零下20度的寒風中,探傷工們從頭到腳的防寒裝備也為他們在冬季室外作業提供了保障。
外人看來鋼軌“醫生”這項工作,就是線上路上推著小車走走,來回看看,但實際工作中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支撐,還要有良好的體能作為保障。“普速線路上的鋼軌傷損類型多達20多種,我們每天步行檢查七八公里,躬身哈腰檢查幾百次,平均一天在二萬步左右,步數能長期佔領微信運動榜首”。探傷班長于哲笑著説。
為了保證檢查準確,每一寸線路都要檢查到位,每一個鋼軌焊縫處,都要至少檢查兩遍。作業中遇到可疑波型,他們就蹲在鋼軌旁邊,用手扒開雪堆,用小鏡子查看軌顎或軌底有無傷痕,小鏡子看不清時,就趴在冰冷的軌枕上,腦袋緊貼雪軌,用眼睛仔細看,用小儀器進行認真復核檢查。
“探傷作業講究精檢細探,不能漏探,否則潛伏病害就會擦肩而過!”工長趙洪濤對探傷安全把控始終能做到眼裏不容“沙子”。
“天窗”點探傷作業結束後,探傷工們還要對所採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復查,嚴格卡控每一個環節是否遺漏,拷貝數據後將進行回放篩查。
“春運來往的旅客和咱們這裡的煤炭、糧食都是從這條鋼軌上運出去的,我們的工作只有細緻再細緻才能為這條鐵路線安全運輸保駕護航。”趙洪濤和工友們深知自己工作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