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印度經濟改革之父”曼莫漢·辛格逝世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印度前總理曼莫漢·辛格26日晚逝世,終年92歲。他是國民大會黨資深領導人,曾于2004年至2014年主政印度,獲稱“印度經濟改革之父”。
現任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社交媒體發文悼念辛格:“他出身寒微,成長為受人尊重的經濟學家,歷任不同政府職位,包括財政部長,在我國經濟政策領域留下影響多年的深刻烙印……作為總理,他為改善印度民眾生活付出了巨大努力。”
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時任印度總理辛格在“金磚四國”領導人第二次正式會晤期間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講話。新華社記者宋為偉攝
大刀闊斧改革
根據新德里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聲明,辛格26日晚在家中突然昏迷,被送入這家醫院搶救,最終不治。聲明説,辛格患有老年病並一直接受治療。
印度政府27日宣佈將為這位已故前總理舉行國葬,舉國哀悼七天。27日當天,印度各地政府機構下半旗誌哀,正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參賽的印度國家板球隊隊員佩戴黑色袖標誌哀。《印度時報》當天頭版以《解放印度夢想的人》為題報道辛格逝世消息。《印度快報》頭條寫道:“他向全世界開放了印度。”
辛格1932年9月出生於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一個貧困家庭,從小在燭光下學習,考上大學,獲得碩士學位,赴英國康橋大學繼續研讀經濟學,後獲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世紀70年代,辛格進入印度中央政府任商務部經濟顧問,後歷任數個關鍵經濟職位,包括財政部首席經濟顧問、央行行長、計劃委員會副主席等,在世人眼中是一名氣質溫和的“技術型官員”。
2010年11月2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個市場,一名小販擺攤售賣節日燈飾。新華社記者李毅剛攝
辛格于1991年至1996年出任財政部長,其間推行“新經濟政策”,對當時陷入高油價、高債務困境的印度經濟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包括放開國家對經濟的管控和對外貿易限制,成效顯著,因而獲得“印度經濟改革之父”讚譽。
辛格主導的經濟改革在當時面臨不小爭議和阻力,並“拖累”國大黨在1996年大選中敗選下野。印度人民黨創始人瓦傑帕伊隨後出任總理,辛格則自1998年起擔任聯邦院、即議會上院國大黨黨團領導人。以國大黨為首的團結進步聯盟2004年勝選上臺後,時任國大黨主席新力婭·甘地出人意料地放棄出任總理,指名辛格擔綱。
2009年12月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時任印度總理辛格(左)與巴西總統盧拉交談。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追求“大國夢想”
2004年5月,辛格首次出任印度總理。在他的首個任期內,印度經濟保持高速發展,對外政策方面既尋求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加深合作,也尋求與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通過對話解決爭端、發展關係,為實現他所言的印度“大國夢想”鋪路。
對西方來説,他任內最受矚目的“政績”之一就是推動印方與時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領導的政府談判達成民用核能合作協議。印度同意將印度民用與軍用核設施分離,並讓民用核設施接受國際機構核查監督,承諾採取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一致的行動等,美國則同意與印度分享民用核技術。
2006年3月2日,時任印度總理辛格(右)在新德里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講話。當日,辛格在與到訪的時任美國總統布希聯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印度同美國已簽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協議。新華社記者韓傳號攝
印度借此協議擺脫美國等核供應國對其多年核禁運,而不必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協議中要求印度不再進行核子試驗等條件在印度政壇引發爭議和批評,使國大黨失去部分盟友支援。不過,團結進步聯盟仍在2009年勝選,辛格也成為繼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之後首位任滿五年之後成功連任的總理。
辛格第二個總理任期相對不那麼順利,其政府受到英聯邦運動會腐敗案等一系列醜聞困擾。2014年大選期間,辛格宣佈放棄競選連任,把國大黨總理候選人資格交給新力婭·甘地之子、時任黨副主席拉胡爾·甘地,自己于同年5月卸任。然而,國大黨沒能恢複元氣,莫迪領導的最大反對黨印度人民黨最終勝選上臺。
現為人民院、即議會下院反對黨領袖的拉胡爾·甘地説,辛格“對經濟的深刻理解啟發了這個國家”。
“我失去了一位導師和嚮導。”他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這樣寫道。(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