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家呼籲:加強中美人文交流,培育“終身文化大使”
導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5年,見證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也見證了中國改變世界的創新能力。中國的開放包容發展在教育和文化領域也有明顯的體現。中國廣泛吸納國家專家和全球知識成果,助推國家發展。國際學術和教育交流可以幫助各方更好地認識合作解決全球問題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當前中美激烈博弈的情況下,加強中美人文交流有助於增進相互理解,緩解矛盾,合作共贏。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這個國家所經歷的轉變令人感到震驚,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深刻的變化之一。同樣引人注目的是,中國長期以來對全球思想家、創新者和教育者的獨特認可。這個國家的人民不僅致力於進步,而且也認識到,他們這個古老國家走上現代化的成功之路,與全球合作和知識共用密不可分。
今年9月30日,我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招待會。我訪問過90多個國家,從未見過其他國家對外國專家和專業知識有如此高度的肯定。在招待會上,我遇到了一位在北京從事癌症研究的法國科學家,一位在馬達加斯加出生、在南京大學教書的工程學教授,以及一位在荷蘭出生、在康橋大學和北京大學工作的研究中國歷史的教授。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外國專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訪問過中國,對中國的復興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我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1981年,當時我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我發現,當時的中國雖然貧窮,但它渴望開闢自己的道路,熱情的中國人民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的溫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曾多次在北京參加政府組織的經濟和商貿研討。2011年至2013年,我擔任了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最近,我又回到了中國,現在是昆山杜克大學的常務副校長。
在過去的40年裏,我親眼目睹了中國如何經歷了重大而迅速的變革,使大約8億人口擺脫了赤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種變化在教育領域也很明顯。我所工作的昆山杜克大學是一所國際化的大學,外籍教師佔60%,國際學生佔30%。這些數字反映了中國教育部、江蘇省政府,以及昆山和蘇州所倡導的開放和包容性。蘇州和昆山既是寧靜的古老水鄉,同時也是現代化都市。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75年的歷史見證了中國的民族精神,也見證了中國改變世界的創新能力,這是五千年文明積澱的結果。不論是對中國自身還是對整個國際社會來説,中國未來的潛力同樣令人期待。而實現這一潛力的關鍵之一,是將競爭轉化為合作,特別是在中國和美國之間。正如習近平主席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言,這一使命需要中美相互承認對方在經濟和文化上的成就。
全球合作可以對我們的共同未來産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在面對氣候變化、流行病,以及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治理等挑戰時。
習近平主席説過:“地球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共同發展”,中美兩國的成功為彼此提供了機遇。如果兩國堅持相互欣賞、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就能化解分歧。基辛格也多次強調過中美關係對塑造世界秩序、確保全球和平與繁榮的重要性。
在中美關係的複雜時期,學術和教育交流至關重要。參與交流的學生們可能是各自國家未來的領導者,他們可以通過學術交流,理解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全球問題的重要性。更多的激勵措施,如獎學金和大學畢業後在中國的就業機會,可以鼓勵美國學生到中國學習,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轉型和文化的複雜性。這些國際學生可以通過分享他們的第一手經驗,成為“終身文化大使”。
就公共衛生和環境保護等全球性問題進行聯合研究、召開學術和商務會議也是有益的。我所在的昆山杜克大學舉辦過多場國際會議,議題涉及可持續發展、全球健康和綠色金融等。中美之間的此類論壇與合作有助於抗擊流行病、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人類發展。
最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向全球擴張,中國的國際大學可以幫助中國企業家和管理人員更好地了解全球市場。例如,昆山杜克大學的高管教育項目依託“杜克網路”(涵蓋昆山杜克大學、美國杜克大學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將商業和領導力教育與全球視野相結合,幫助中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提升價值,並在世界一流水準上競爭。
總之,國慶75週年的招待會不僅僅是一個表彰外國專家貢獻的活動;它也表明,中國一直認為,將全球的專業知識納入中國的發展,將釋放人類共同努力的巨大潛力,更好建設中國的未來。
作者:約翰·奎爾奇(John Quelch)昆山杜克大學常務副校長、社會科學傑出教授、杜克大學富卡商學院約翰·德布茨實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