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案超110萬件!檢察公益訴訟這樣守護公共利益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 題:辦案超110萬件!檢察公益訴訟這樣守護公共利益
新華社記者 劉碩
2017年7月至2024年1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10.1萬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近79萬件,回復整改率達98.8%……
最高人民檢察院12月20日發佈的公益訴訟“成績單”,凸顯檢察機關守護公共利益的成效和力度。
檢察公益訴訟是一項什麼樣的制度?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等原因,導致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遭到侵害,但苦於沒有合適的主體提起訴訟維護公共利益,怎麼辦?
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代表公眾來依法維權,更好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到2015年7月開展試點、2017年7月全面實施,再到如今制度愈發完善、“威力”日益提升……這一獨具特色的公益司法保護“中國方案”效果彰顯。
起初,案件範圍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産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4個法定領域。現在,覆蓋面已經逐步拓展到英烈保護、未成年人保護、個人資訊保護、反電信網路詐騙、婦女權益保障等15個法定領域。
檢察公益訴訟能管哪些事?
守護江河湖海,著眼衣食住行,檢察公益訴訟帶來的成效實實在在:
2017年7月至2024年11月,全國檢察機關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53.9萬件,督促有關部門履行職責,保護被污染的耕地、林地、草原、濕地約854.66萬畝,回收和清理生産類固體廢物5484.78萬噸;
聚焦群眾身邊的食品藥品安全和網路餐飲、直播帶貨等新興業態中的問題隱患,2017年7月至2024年11月辦理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0.1萬件,追償食品藥品懲罰性賠償金183.1億元;
關注快遞、醫療機構、校外培訓機構等洩露個人資訊和電信網路詐騙等問題,通過公益訴訟辦案促進有關部門開展源頭治理;
辦理“辣筆小球”詆毀衛國戍邊烈士等一系列英雄烈士保護領域案件,加大文物、城鄉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紅色資源等領域辦案力度……
有了智慧輔助手段,大數據“碰撞”篩選線索,一些部門怠于履職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逐漸無處藏身。
打開“益心為公”檢察雲平臺手機客戶端,註冊成為志願者,可隨時隨地將發現的侵害公共利益線索報送至檢察機關,你也可以為了公益出一份力!
12萬餘人成為“益心為公”志願者,通過平臺提報並推送至檢察辦案系統的線索共3萬餘條。城市噪聲污染、生活污水直排、濕地遭到破壞等問題得以及時處理。
目前,制定檢察公益訴訟法正在推進。未來,覆蓋範圍更廣、辦案效果更好、影響力度更大的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