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次南極考察丨記者手記:破浪,向著極南之地——“雪龍2”號穿越“咆哮”西風帶二三事
新華社“雪龍2”號11月24日電 記者手記:破浪,向著極南之地——“雪龍2”號穿越“咆哮”西風帶二三事
新華社記者 黃韜銘
天色灰蒙,時有落雨。執行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航行在一望無際的波濤之上。
白天,從駕駛臺左右兩側的玻璃望出去,遠處海平面升起又落下;甲板上的積水一來一回規律晃動,顯示船體搖晃角度的傾斜儀指針左右搖擺。
夜裏,涌浪翻騰,駕駛員雙腿半蹲降低重心,緊握把手操縱儀器。隊員們走在路上像跳舞,進兩步偶爾退三步;躺在床上如烙餅,時不時翻來滾去……
場面之所以如此富有動感和節奏,是因為“雪龍2”號前幾日正在經歷此行一大嚴峻挑戰——穿越“咆哮”西風帶。
執行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于北京時間2024年11月19日開始穿越“咆哮”西風帶。這是“雪龍2”號即將穿越“咆哮”西風帶(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陳棟彬 攝)
南半球西風帶位於南緯40度至60度之間,是“雪龍兄弟”奔赴南極的必經之路。受頻繁的氣旋活動影響,這裡終年盛行6至7級的西向風和4至5米高的涌浪,行船危險系數較高,所以有“咆哮”西風帶之稱。
打個比方,一個接一個的氣旋就像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快車,威力大,速度快,卷著風浪自西向東呼嘯而過。想安全“過馬路”,就必須瞅準時機,制定合理路線,儘量在風浪較小的“車輛間隙”快速穿過。
加速衝、減速等、轉航向,“過馬路”的每個操作都離不開靈敏的作業系統和穩定的電力供應。西風帶海況惡劣,萬一停電,船不走了咋辦?
為應對這種極端情況,輪機部一方面早早展開了全船失電演習,所有成員各司其職,模擬停電情況下的檢修流程,排查故障所在,以最快速度恢復供電;另一方面加強日常安全巡視,檢查主推進裝置吊艙、排查4台主發電柴油機隱患、清洗燃油系統和滑油系統的濾器,確保船舶正常運作。
執行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于北京時間2024年11月19日開始穿越“咆哮”西風帶。這是“雪龍2”號直升機機組成員畢淩峰在擰緊直升機固定件。新華社記者黃韜銘攝
要在“氣旋快車”間“閃轉騰挪”,得先知道它們大概怎麼開,開多快。氣象預報資料起到的就是這個作用。好幾次深夜,隨船氣象員、來自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徐曉武和劉素芳還守在駕駛室。
早在幾天前,他們倆就已忙碌起來,接收最新數據、正點觀測氣象、研判天氣形勢、與後方保障團隊溝通,根據預報資訊中顯示的幾個氣旋大致的行進路線和風浪強度,提出相應的航線建議。
“早期只能靠氣象傳真機接收粗略資料、手繪天氣圖,精細化程度不高。”徐曉武説,現在自主研發的船載氣象導航軟體已經能實現風浪動態推演、定點精細預報,時效有7至10天左右。
執行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于北京時間2024年11月19日開始穿越“咆哮”西風帶。這是“雪龍2”號隨船氣象保障員劉素芳(左)在研判天氣情況,規劃航行路線。新華社記者黃韜銘攝
綜合考慮風速風向、涌浪大小等多種因素,考察隊制定了最優穿越策略。“整體來看,這次穿越相對平穩。”“雪龍2”號船長肖志民説,科考船在前一個氣旋影響減弱後和下一個氣旋影響到來前加速通過,最大程度避免了顛簸。
“船身晃動的幅度比預想要小,暈船的人不多,大家胃口都挺好。”“雪龍2”號廚師長秦冬雷説,有一天,吃飯的隊伍都排到食堂外面了。
緯度漸高,海況趨穩,天也放晴了。“駕駛臺左舷發現冰山!”在南緯58度16分附近,隊員們用肉眼看到了從南極漂流而來的第一座冰山,之後是第二座、第三座……
這些雪白冰山,就像一份見面禮,仿佛那塊冰封雪裹的神奇大陸,正向通過“咆哮”西風帶考驗的勇士們招手——南極,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