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年輕人愛上“沉浸遊”

2024-11-24 00:17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 在太白酒肆與“李白”對詩,在大運河博物館玩“密室逃脫”,出席一場“唐宮樂宴”,走入臺前幕後看一場如夢似幻的“紅樓夢小劇場”……

近年來,有許多參與感強、互動度高、體驗性好的沉浸式文旅項目頻繁出圈,頗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沉浸式旅遊究竟有何魅力能夠“圈粉”年輕人?出圈的背後又有哪些“秘訣”?

“沉浸遊”的獨特魅力

3月22日,位於河北省廊坊市的“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場景。新華網記者李童 攝

走進“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16道不同風格的門排成一排,每道門進去都是風格迥異的空間,一把紅椅子則是相同的元素。背景音樂在不同空間迴圈播放,就像是不同時空的人們在讀同一本《紅樓夢》。

“在不同的劇場,觀看基於原著的各種二創故事,對於喜歡《紅樓夢》的人來説,特別有新意,是我未曾設想過的體驗。”遊客艾女士在河北廊坊遊玩過後,感到意猶未盡。

不同於傳統旅遊走馬觀花式的“看景”,現在的年輕人更傾向於“入景”。

“現在的遊客要求‘我的行程我做主’,‘我的體驗也要我做主’。”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對記者説,遊客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尋找旅遊目的地的具象化體驗。

如今,年輕人已成為節假日出遊的主力軍。攜程數據顯示,2024年國慶期間,“00後”(不含“05後”)訂單佔比近20%,已超過“85後”和“90後”,成為出遊人群的消費主力。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遊客,一些景區推出特殊玩法,既起到引流作用,也在某種程度上創新文旅新業態,打造出獨特的地域IP和景區特色。有的主打城市“代表物”,將遊覽路線與年輕人喜歡的“劇本殺”等遊戲相結合。

在青島,遊客蘇女士在啤酒博物館體驗了一場實景“劇本殺”《覺醒的釀造師》,“劇情帶著大家走了另一條參觀路線,不僅避開了人群,還能享受到專屬場景和服務。”蘇女士説。

西安、洛陽等歷史文化名城,則更傾向推出具有古風特色的項目。選一套喜歡的服裝,做一個美美的粧造,再約一位審美線上的攝影師,已逐漸成為很多消費者“古城沉浸遊”的必選項。

據陜西文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林豐介紹,長安十二時辰街區2022年剛開業時,“換裝率”只有3%左右,現在已經提升到70%。景區周邊的漢服館,也從最初的三五家,發展到如今六七百家。

5月19日,遊客在西安長安十二時辰景區觀看表演《霓裳羽衣舞》。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沉浸遊”靠什麼出圈?

業內人士認為,不少出圈的“沉浸遊”項目依託經典IP進行創作設計,而這些IP本身就自帶流量,能夠吸引遊客前來體驗。

長安十二時辰街區把影視劇IP進行場景還原,轉化為沉浸式唐風市井街區的文旅項目。長春市動植物園在獲得86版《西遊記》授權後,啟動西遊主題的沉浸式夜遊活動,“雪餅猴”模倣的就是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的場景。

5月15日,“雪餅猴”王鐵柱在長春市動植物園與遊客互動。新華社記者顏麟蘊 攝

除此之外,有些景區也會打造引流新IP。

以IP引流是有一定生命週期的。“這就要求景區不斷推陳出新,輕資産運營,及時適應市場的變化。”全國旅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國際標準專家龍飛對記者表示,挑選項目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儘量延長生命週期,同時要在文化策劃上下功夫,根據市場及時進行內容和角色調整。

以長安十二時辰街區為例,據鄒林豐介紹,目前正在原有街區基礎上建設名為“傾城之喜”的二期項目,側重展示唐朝的喜文化,在延續一期市井煙火氣的基礎上,讓遊客感受唐朝獨特的浪漫氛圍。

業內人士表示,打造IP只是引流的第一步。好的沉浸式體驗,離不開精緻的場景設計和優秀的文化呈現,再通過技術手段,讓人們感到融入其中的真實感。

3月22日,位於河北省廊坊市的“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場景。新華網記者李童 攝

在“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景區,有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復原場景,比如中式古風的廊橋庭院等;在“真亦假”劇場,跟隨引導員進入後臺,參觀服裝間、化粧間、道具間,最後站在舞臺聚光燈中間,觀眾自己變成了“演員”。

武漢《知音號》則是在一艘真實的輪船上進行表演,從登上碼頭的那一刻起,伴隨著悠揚的汽笛長鳴,故事就開始了:從船上的環境、燈光,演員們身上的旗袍和長衫,再到墻上的電話、使用的信紙,深度還原了當時漢口的別樣風情。觀眾可以在船上自由行動,體驗每個角落的劇情。

人們會因為各種原因喜歡一本書、一部劇、一段歷史,這些抽象IP以一整套消費場景的形式呈現在眼前,讓遊客有機會去看、去聽、去互動,“人們在喜歡的內容裏找到了歸屬感,那種感覺很奇妙,後勁兒很足。”業內人士表示。

想要沉浸式項目長久地“火”下去,“要更多地考慮社會責任和文化傳承,而不能以營利為單一目的。”鄒林豐説。

怎樣讓“沉浸遊”意猶未盡?

近年來,關於沉浸式旅遊的相關規劃陸續出臺。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中提出,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遊服務。

今年2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公佈了第一批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名單,其中42個項目入選,涵蓋旅遊景區、休閒街區、文博場館、主題公園等多個類別。

對此,戴斌認為,無論是政策規劃,還是案例發佈,都是對旅遊市場所展現出來的新趨勢的回應和引導。

從産業規模來看,《2024中國沉浸産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截至去年,國內沉浸體驗項目數量已達32024個,總産值達到1933.4億元,預計今年將突破2400億元。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逐漸顯現,部分項目一味“博眼球”“蹭流量”,照搬照抄,反而引起遊客的反感。

例如,有地區曾推出“鬼子進村”體驗遊,因歪曲的歷史觀引發聲討。還有的景區推出了“徒手逮獵”,允許遊客徒手抓捕動物,因存在安全隱患被叫停。

龍飛認為,景區方面要考慮正能量的引導。整個項目的主題要積極向上,能夠通過沉浸式旅遊項目弘揚傳統文化,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還有地方投入鉅資打造“贗品古城”,營造出“千篇一律”的“氛圍感”,同質化體驗往往讓遊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洛陽唐宮樂宴沉浸式體驗項目負責人張瑜對記者表示:“業內出現了由文化背景、故事劇情、互動玩法、角色塑造、沉浸場景等元素構成的‘模板’。部分景區為了趕熱度,直接按照‘模板’倉促開工,長而久之讓遊客對沉浸式行業産生厭倦。”

“作為從業者,要用自身優勢打破‘模板’固化,挖掘特色項目,與遊客良性互動。”張瑜説。

鄒林豐認為,項目本身的設計一定要跟當地文化相關,“當地有什麼樣的文化優勢,就去發展相應的項目。”此外,項目的運營也很重要,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還要能感知到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根據市場反饋,及時調整項目中的業態模式和內容供給。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沉浸遊”未來前景廣闊。多方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才能讓産業良性發展。

新華網記者李童 高暢

【責任編輯:劉維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