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在拉美的經濟角色難以取代”
美國“治國方略”網站11月19日文章,原題:中國在秘魯的新港口關乎增長,但天不會塌下來 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中美領導人在秘魯舉行會晤,與此同時,有關美國在自家“後院”被中國打敗的評論如潮水般湧來。
就在中國領導人以視頻方式出席由中企投資建設的錢凱港開港儀式的前一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佈,美國將為利馬市郊鐵路線轉讓加州火車公司使用過的柴油機車。此事更凸顯了上述説法。
該港口引發了美國軍方對中國可能在本半球部署軍力的擔憂。也導致一名特朗普的顧問建議美國對任何從錢凱港進入美國的商品加徵60%的關稅。在這些擔憂背後,是一些“恐慌圖表”,如那些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的,顯示中國如何超越美國成為南美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儘管如此,中國深入拉美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模式的産物。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從2000年的1.2萬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17.8萬億美元。當一個14億多人口的國家增長如此之快時,它自然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銅、石油、大豆和許多其他商品的進口國。南美洲種植、挖掘或生産了大量中國所需要的東西。
中國對該地區的出口如何?這也與中國的增長模式有關。中國的製造業産值從1995年約佔全球5%,上升到現在的約30%。中國對南美的出口與對其他地方的出口非常相似,主要是電子産品、消費品以及日益複雜的資本貨物和基礎設施設備。過去50年,這些産業緩慢地向東亞遷移,中國不過是走了日本、南韓走過的道路。儘管中國在秘魯建港口引起焦慮,但這也是事實。
疏浚、造船、港口設備設計和運營這些日益複雜的工作,東亞都做得很好。2023年,按吞吐量計算,世界排名第一的港口是上海港,排名靠前的港口都在亞洲。美國排名最高的港口是洛杉磯,排在第19位。與此同時,在美國,最近碼頭工人罷工的結果表明,在提高自動化程度方面存在一些政治障礙。
因此,當即將卸任的美國南方司令部司令質疑為什麼中國要在全球商貿的戰略位置投資時,這裡有一個似乎合理的答案: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大宗商品進口國,中國在基礎設施和物流建設方面有著良好記錄,在它啟動一個集裝箱港口的國家(和大陸),中國也是那裏的最大貿易夥伴。
無論如何,關於經貿聯繫會把南美國家拉入中國政治軌道的擔憂可能過度了。正如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全球南方研究項目主管薩朗·希多爾一再表示的那樣,“全球南方”的中等國家正越來越多地對衝其風險,當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對峙時,這樣做是合理的。
華盛頓與其對中國在拉美的發展憂心忡忡,不如做一些更有成效的事情,尤其是在難以取代中國經濟角色的情況下。
最明顯的就是製造業投資。遺憾的是,美國國內政治對“離岸外包”的反對可能會使這種做法難以大規模推廣。即使是“友岸外包”的榜樣、美墨加協定的成員國墨西哥,也可能因移民和其他棘手問題而面臨美國關稅的壓力。
一些國家或許也與美國一樣對中國進口感到擔憂。但是,其中許多國家也可能歡迎中國企業的投資,服務國內市場,尤其是電動汽車領域,從而創造就業機會,吸收中國領先的新技術。華盛頓施加的任何排斥此類投資的壓力都可能失敗或適得其反。
美國仍有很多東西可以提供給這個地區,這裡與大部分“全球南方”國家一樣,希望避免在中美競爭中被迫選擇一邊。因此,美國不應對中國存在所帶來的經濟互補性這一基本事實反應過度,而更應專注于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作者卡爾西克·桑卡蘭,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