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曾飛上藍天 卻常年守護著祖國神聖領空
今天(11日)是人民空軍成立75週年。在人民空軍的戰鬥序列中,有這樣一支特殊的兵種,他們不曾飛上藍天,卻常年守護著祖國的神聖領空。
1958年10月6日,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第一營在北京成立,標誌著地空導彈兵的誕生,一代又一代官兵在賡續奮鬥中弘揚光榮傳統,在融入體系中錘鍊全時待戰、隨時能戰的防空鐵拳。
西北大漠,一場合同戰術訓練在廣袤的戈壁灘上打響,打擊目標隨機、抗擊條件未知、打防轉換頻繁,身處其中,空軍地導某旅的官兵們對實戰化的演兵場又有了更加真實的體會。
空軍地導某旅 董少強:以往,可能我們對手是單一的,或某一架飛機,或某幾架飛機,某一條航線,好像這波打完了,我就可以緩口氣了。而現在方向是多方向的,類型也是多層次的。首先在時間上就會變得非常飽滿,隨時都處於一種應對的狀態,這種讓大家變得不一樣了。
這支曾經代號為“543”的我國首支地空導彈部隊,開創了首次夜殲U-2偵察機的先例。進入新時代,他們又列裝了首套國産防空武器系統。從成立的那天起,這個“首”字就一直伴隨著這支部隊不斷成長,捍衛著祖國的空天安寧。
空軍地導某旅 張亮:伴隨著這個“首”字,其實我們承載的,我覺得是與生俱來的一種使命感。我們從組建開始,到現在成為人民軍隊衛戍空天的中堅力量,所以這個“首”字,對我們這支部隊來講,它的意義非凡。
新裝備列裝,對於一支部隊來説是從0到1的過程,國産第三代中高空中遠端防空導彈列裝部隊的那天,擺在官兵面前的是無章法可循、無經驗可取的現實困難。
空軍地導某旅 王德華:老一輩能點點滴滴地把以前的老裝備都學得那麼好,我們現在的硬體條件設施也相對完善,我們就更應該向他們學習,把這個兵器盡可能學得更好、更完善。
作為戰鬥于“車輪上的部隊”,地導部隊打防轉換能力是剋敵制勝的關鍵所在。經過成百上千次磨合訓練,官兵們大膽創新,摸索出全新的導彈吊裝方法,大大縮短了部隊打防轉換時間。
一次次攻堅克難,官兵們在演訓場上有了更多收穫。他們開創了國産武器系統某方面實驗零的突破,全營榮立集體二等功;參加“藍盾”演習,獲得地導部隊最高榮譽“金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