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評論】六尺巷裏的“和”之道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首口口相傳的“讓墻詩”,讓位於安徽桐城西南一隅的六尺巷以謙和禮讓而懿德流芳、歷久彌新。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期間,來到六尺巷重溫了張吳禮讓的典故,指出要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
六尺巷之“寬”不在六尺,在於“以和為貴”的思想光輝;六尺巷之“長”不在百米,而在於“和合共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作為源頭解紛、化干戈為玉帛的經典範本,“六尺巷”中蘊含的“和”之道跨越時空、潤澤未來,為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新時代社會治理提供了思想之源。
“和”之道,是止紛爭促和諧。“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六尺巷”源於矛盾,成于和解。無論是處理信訪工作、協調利益關係時,還是應對處理輿情、突發事件時,黨員幹部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六尺巷”做法,善於俯下身子,找準化解矛盾的著力點,把調解工作往實處做、往深處做、往細處做,做到打通癥結、化解心結,努力促成相互理解、各退一步的結果,維護禮讓和諧的社會秩序。
“和”之道,是寬待人嚴律己。得一尺,廉行全無;讓三尺,百年流芳。張英不因事小而逾矩,讓了三尺,成就青史流芳,也留下了一個直擊心靈的人生問題:為政到底該“爭”什麼、“讓”什麼?為政當思行有道、常念民所盼。只有爭先爭貢獻,謙辭讓名利,把為民實事、群眾心事辦好做實,不以權謀利、不與民爭利,才能在工作上“立得住”,在群眾心裏“站得穩”,贏得群眾的由衷肯定。
“和”之道,是求大同行大道。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博大而深厚的天下情懷。中國是唯一將和平發展寫入憲法和執政黨黨章、上升為國家意志的大國,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從和平共處到和合共生,“和”的精神一脈相承。泱泱大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強調“把我們共同生活的地球建設成一個和平、和睦、和諧的大家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時代之問的中國回答。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六尺巷雖窄,其理甚寬。從基層治理到為政履職再到大國外交,無不延續和書寫著六尺巷的“和”之道。今天的中國,正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時代大潮中激蕩起新的浪花,面向更廣闊的世界,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導者。(陳超超)
(《陽光評論》項目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網路文明建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