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評論】讀懂“六尺巷”裏的“治理之道”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安慶市考察桐城市六尺巷時指出,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六尺巷裏的故事充分彰顯著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的生動實踐。黨員幹部要用心讀懂“六尺巷”裏中的“治理之道”,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立足本職崗位描繪基層治理“和合畫卷”,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
弘揚“德治”匯聚“正能量”。六尺巷的故事中體現的謙遜禮讓、寬容和睦,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生動寫照。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法律有效實施離不開道德支撐。道德能夠引導人們自覺遵守法律規範,增強人們的權利意識、平等意識、責任意識,讓法治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黨員幹部要自覺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大力弘揚“六尺巷”精神,主動深入到基層一線、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用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為基層塑形鑄魂提神,推動全民崇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發揮道德教化作用,推動鄰里之間少一分怨氣、多一些和氣,形成鄰里和睦、謙讓有序的社會風氣。要深入挖掘和汲取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精髓,把適用於調解社會關係和鼓勵人向善向上的內容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使“以讓為先”“以和為貴”為內容的謙讓文化成為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法寶,以春風化雨方式打開群眾之間的“隔閡”與“心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引領“自治”激發“新動能”。六尺巷的故事中融入了村規民約、居民公約、道德評議等群眾自治內容,賦予“謙和禮讓、強者先讓、有理也讓、互諒互讓”的思想和行為自覺,于潛移默化中引導群眾向上向善,自覺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從源頭上有效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發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黨員幹部要自覺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用好用活“六尺巷”經驗,主動深入現場一線、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和小區院落,同群眾交朋友、拉家常、話平安,傾聽群眾“心聲”、引領基層“自治”,讓群眾明白“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引導其出現矛盾糾紛時相互理解、自行調解,維護禮讓和諧的社會秩序。要敢於直面問題,站在群眾立場上找準矛盾化解的平衡點和著力點,善於對歷史遺留問題“過篩子”,以“靶向治療”撬動問題解決,打通矛盾糾紛癥結、解開人民群眾心結,解群眾之所難、幫群眾之所需,用個人“微行動”激發基層治理“新動能”。
依靠“法治”守牢“主陣地”。六尺巷故事中主人公曾經雖手握權力,卻不以權謀私、不以權壓人,最終收穫權力無法得到的讚譽。基層治理中,法治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黨員幹部要樹立正確價值觀與科學政績觀,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座右銘,將黨章黨規黨紀作為“案頭卷”和“枕邊書”,在常翻常新和常悟常進中緊繃“紀律弦”、頭頂“紀律劍”,堅持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在為民化難中爭先恐後、在功名利祿上主動謙讓。要運用法治推動基層治理,自覺培育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積極主動回應人民群眾法治需求,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防範風險、化解矛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不斷推動法治理念融入基層治理實踐,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法治就在身邊,真正贏得群眾的好口碑、歷史的好聲名。(單曉東)
(《陽光評論》項目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網路文明建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