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評論】將心比心才能凝聚人心
近日,2024中國新媒體大會在湖南長沙召開。大會上主流央媒、宣傳戰線、網際網路企業等領域大咖雲集,聚焦分享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産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深入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實踐路徑。不可置否,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牢牢守住意識形態主陣地,迫切需要一批主力軍挺進主戰場、唱響主旋律,以高品質新媒體作品創作推動正能量轉化為大流量,以主流思想引領多元輿論、以主流價值凝聚社會共識。
“老百姓的鏡頭多了、基層的聲音響了”“惠民利好的政策宣傳視頻看得懂了、用得上了”......近年來,不論是走好網上“群眾路線”還是線下宣講“花式整活”,形式新穎、內容實在的作品在新媒體技術加持下出彩出圈、遍地開花,帶給網民朋友以全新感受,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整體輿論宣傳氛圍呈現出健康向上的良好趨勢,給人們以堅定的信念、創造的熱情和奮進的力量,推動全社會形成向上向善向好的正能量氛圍。
當然,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生活如大浪淘沙,在涌動前行中總會有污濁和逆流。有的“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同樣的理論、同樣的模式“你方唱罷我登場”,來回“翻炒”;一些“反覆咀嚼別人嚼過的饃”,讓人食之無味、聽之無感;有甚者“高山流水、曲高和寡”,講官話、打官腔,自彈自唱、差評連連,“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新媒體作品的創作走近不了群眾身邊,少了“煙火氣”,自然而然就走進不了百姓心間,凝聚不了人氣。黨的聲音和主張,有沒有為人民群眾所知曉領會,主旋律有沒有真正在人民群眾中間唱響起來、傳播開來,有沒有真正運用好新媒體技術推動形成正能量和大流量,衡量的標準不是看剪輯了幾個音視頻、發佈了幾篇通訊稿、獲得了幾個閱讀量和點讚數,而要看是否真正把解決實際問題同解決思想問題結合起來,特別是在網際網路時代浪潮中,是否真正“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實現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要有大格局,與黨同心同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新時代以來,無數新聞工作者執筆當戰士,全力以赴做好這件“大事”--或奔赴基層一線,以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筆尖觸角采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情實感;或堅守工作崗位,用鏡頭和旁白傳遞人間最真摯的情感;或在邊防哨所和萬里海疆深情講述“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感人故事;或活躍在世界舞臺,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主力軍挺進主戰場”,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在亂雲飛渡中堅守主流價值觀,在守正創新中勇擔文化使命,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要有大本領,與時代同向而行。全媒體時代,輿情瞬息萬變、傳播格局深刻變化,文化作品創作的比拼,是內容與技術的“雙重角逐”,衡量的標準更有價值的考量。創作精品,沒有金剛鑽、缺少幾把刷子、不掌握十八般武藝是難以堪當重任的。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特別是要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牢牢把握新聞輿論工作規律,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同時,形勢在變、視角在變、受眾在變,但“紮根基層”不能變、拓展“新聞+”“傳媒+”服務能力不能變,要練好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在紮根基層中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涵養高素質、全媒型、複合型的真本領。
要有大情懷,與人民同頻共振。“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貼近者,貼心也。這要求我們,創作新媒體作品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捧著一顆赤誠的心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靠近群眾、貼近群眾,腳板與心靈雙雙而至,感受實踐的脈動、體悟生活的滋味、傾聽群眾的心聲,説群眾話、講身邊事,與群眾的生活聯繫起來、互動起來,在“鄉言鄉語”中打破“心墻”、連接“心橋”,建立起與受眾雙向奔赴的互動關係,同頻共振、引發共情、凝聚共識。
全媒體時代,是媒體與平臺的雙向奔赴,也是創作者與受眾群體的“心心相印”。在堅持內容為王、擁抱科技的基礎上,不妨再進一步“以百姓心為心”,把鮮活故事寫鮮活、把生動實踐講生動,在“將心比心”中為黨和人民鼓與呼,打動人心、“聲”入人心,從而凝聚人心、上下一心,迸發出激蕩人心、凝心鑄魂的強大力量。正如“活的種子”,唯有深深紮根於人民實踐“土地”上,持續澆灌人民群眾賦予的“雨露甘霖”,才能抽芽、成長、開花、結果,繼而不斷造福於民、利及長遠。(姜碧華)
(《陽光評論》項目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網路文明建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