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耕地面貌一新、“小眾農機”奔跑田間 這些是農田裏的新“豐”景

2024-10-15 21:14

來源:央視新聞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明天(16日)是第44個世界糧食日,本週也是我國糧食安全宣傳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今年全球活動主題確定為“糧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創美好未來”。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力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2023年糧食産量13908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每人平均糧食産量493公斤,連續多年遠超世界平均水準,也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連年豐盈

記者探訪秋收一線新變化

今年我國夏糧喜獲豐收,産量達到2995.6億斤,比上年增長2.5%。眼下,全國秋糧已收64.3%。今年主産區秋糧的收成怎麼樣?有哪些新的變化?

總臺央視記者 李琳:這是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的一片玉米百畝大方田,5台玉米聯合收割機正在開足馬力,在田地裏面來回穿梭作業。隨著機器的轟鳴,金黃的玉米棒子不斷落入機艙中。

這個玉米,可以看到籽粒非常飽滿,從尾兒一直長到了尖兒。前幾天專家對這片土地進行測産,每畝的産量可以達到1000斤左右。1000斤對於普通的土地來説可能稀鬆平常,但是對於這片土地可是難得。

其實從我所在的這個縣的名字鹽山縣就可以聽得出來,土地的含鹽度比較高。滄州地處渤海邊緣,位於華北的鹽鹼地區域。鹽山縣鹽鹼地的面積達到67萬畝,佔到總耕地面積的83%,可以説是重度鹽鹼的地區。

正是因為當地這些年通過對於鹽鹼地的成功治理才讓不毛之地變成了現在豐收的沃野。

針對鹽鹼地肥料不一樣、種子不一樣,收穫也大有講究。收割機收割之後的土地,可以看到秸稈已經被打成了粉末。接下來,通過深翻這些粉末就會被埋到地底下。經過發酵,會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土地整治出來以後要想達到豐收,還需要在耕、種、管、收各個環節下功夫。

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韓集鎮農業技術人員 馬海龍:我們針對性地以地適種、以種適地,採用耐密植的品種,比如現代959、榜玉100等品種進行播種。原先鹽鹼地基本上光長蘆葦草,現在經過平整、治理,一畝地産量在1000斤左右,增加了農民的收益。

面貌一新

高標準農田裏的新“豐”景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2021年以來,全國耕地總量增加1758萬畝,連續3年實現凈增加。其中全國已累計建成面積超過10億畝的高標準農田,今年,國家更是大幅度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標準。秋收時節,面貌一新的高標準農田裏,有了新“豐”景。

在甘肅省定西市魯家溝鎮,萬畝馬鈴薯高産示範區迎來豐收。今年,這個示範區在原來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建設了引水上山工程,使過去的旱地用上了洮河水。2019年到2024年,定西市共投入各類資金23.43億元,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49.2萬畝,在沿洮灌區和引洮灌區,重點推行以水肥一體化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模式。

甘肅省定西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基建管理科科長 陶永吉:我們將跑土、跑肥、跑水“三跑田”變成了保土、保肥、保水“三保田”。玉米和馬鈴薯的畝均産量分別提高到1100公斤和3000公斤左右。

山西省丘陵山地佔比較多,為此,山西安排省級財政補助資金超過7000萬元,實施農田宜機化改造,創建各作物全程機械化技術示範區49個。改造後的農田,現代化農機裝備紛紛入場,極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山西臨汾下章冠村村民 張全保:機械收割就是快,省時、省力還省錢,每畝地能節約100多塊錢。

在山東萊州,當地今年採用集規劃、建設、管護和運營于一體的新模式,對成方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進行數字化升級,對示範區域的氣象環境、作物長勢、土壤墑情等實時監測管理,讓高標準農田裏實現全環節精細管理,預計項目區累計增産糧食約50萬公斤。

如今,我國已建成各類田間灌排渠道1000多萬公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2700多萬處,農田抗災減災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良種支撐

打開糧食增産新空間

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關鍵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害是種子和耕地。因此“大國糧倉”的豐收離不開良種的支撐。今年,我國推介發佈了150個農業主導品種,打開了糧食增産的新空間。

為了持續挖掘增産潛力,今年我國繼續在糧食生産一季不足、兩季有餘的地區,推廣再生稻品種,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實現産量提升。湖南省今年再生稻面積達300萬畝左右,長沙縣種植戶戴智勇今年在農業部門的引導下,換上了高産再生稻新品種,目前第二茬已經開始收穫。

湖南省長沙縣金井鎮種糧大戶 戴智勇:第一茬是8月份收的,有1300多斤一畝;第二茬已經收過了,每畝700多斤。兩茬輕輕鬆鬆達到噸糧田了。

在新疆鐵門關市,2000多畝海水稻試驗田迎來豐收。今年,袁隆平青島海水稻團隊採取以地適種、以種適地相結合的方式,整合水鹽調控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等技術措施,讓土壤含鹽量下降到了千分之三。同時,選種的海水稻品種,平均穗粒數達148粒,結實率90%以上,畝産超過1000斤。

眼下,河北5200多萬畝玉米收穫超八成。在望都縣,夏玉米新品種高産示範地塊畝産達到969.01公斤,創下黃淮海北部夏玉米單産最高紀錄。

全國玉米單産提升工程專家組組長 李少昆:我們現在這個區域是在黃淮的北部,熱量資源是最不充分的地區,在這樣的地區,通過玉米的密植,種植密度到了每畝7000株,為我們進一步提高産量,提供了非常好的樣板和模式。

助力生産

超千萬台套農機投入“三秋”作業

除了種子和耕地,農機裝備的提檔升級也在為我國的糧食豐收帶來更多助力。目前全國農機裝備總量接近2億台(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4%。

今年9月以來,全國已經有超1000萬台(套)糧油作物收穫機、拖拉機和播種機等各類型農機具投入“三秋”作業。

目前,內蒙古的馬鈴薯收穫接近尾聲。在錫林郭勒盟,種植戶張軍今年用上了馬鈴薯專用收穫機,比往年減少了20人以上的雇工量,縮短收穫週期的同時,節本增效更加明顯。

在黑龍江龍江縣四架山村,兩台大馬力玉米收割機正在搶收作業。掰棒、脫皮、秸稈粉碎等全環節工序僅靠農機就可以完成。

黑龍江龍江縣龍興鎮四架山村黨支部副書記 崔漢生:今年我們買了兩台大馬力的玉米收割機,一台玉米收割機一天能收一百多畝地,不但作業效率快,損失也降低。

在安徽省潁上縣,72萬畝水稻陸續成熟。在山澗村,種糧大戶蔡俊軍正組織機械開展收割作業。他告訴記者,今年的收割裝備,在結構上有了新變化,更換了一批履帶式收割機。

安徽省潁上縣陳橋鎮山澗村種糧大戶 蔡俊軍:在各種複雜的泥濘地塊,履帶式收割機都可以正常收割,我們組織了20台履帶式收割機,每天可以收割2000畝左右。

今年,潁上縣共投入履帶式收割機5000多臺,有效防止了突然降雨影響糧食收穫的情況發生。

而在全國,許多農業機械都有了新的變化。今年,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支援甘肅、湖南、江西、浙江、黑龍江北大荒等地開展農機研發、製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聚力攻關大馬力農機和丘陵適用的小農機。除此之外,鮮食玉米收穫機、花生收穫機等奔跑在田野上的“小眾農機”也越來越多,全方位助力我國農業生産。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陳博 李琳 建春 張磊)

【責任編輯:盧小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