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挺起祖國工業脊梁!“紅色包鋼”70年這樣煉成

2024-10-12 09:07

來源:內蒙古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開欄的話

從“一爐鐵”到“百種鋼”,從“點土成金”到“稀引未來”,從“荒漠起高爐”到花園式工廠,包鋼以改革創新為引擎,走過了輝煌的70年。2024年是包鋼建廠70週年,今日起,本報特別推出“包鋼:輝煌70年”欄目,通過一系列報道展現包鋼70年來改革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勵全區廣大幹部群眾傳承紅色基因、跑好接力棒、奮進新征程。

“我們像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啊,這裡從此不荒涼,鋼城閃光芒。”當熟悉的《草原晨曲》響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起草原鋼城包頭市,想起包鋼建設的那個火熱年代。

歷史不會忘記,上世紀50年代,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和內蒙古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建包鋼,結束了內蒙古“寸鐵不産”的歷史,掀開了新中國民族地區工業發展新篇章。同時,一座鋼鐵之城崛起在祖國正北方。

2021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了“齊心協力建包鋼”歷史佳話。“工業長子”再賦榮光。

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包鋼飛速發展,累計産鋼近3億噸、實現利稅1000億元以上,拉動9萬多家企業合作共贏,有力支援了國家經濟社會建設,挺起了中國工業的脊梁。

國家重工業發展落子包頭,草原崛起鋼鐵之城

回顧包鋼集團發展史,歷史深刻昭示,黨的領導是包鋼建設、發展、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新中國成立伊始,為了迅速建設社會主義,以鋼鐵為代表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得以確立。1954年,包鋼在荒無人煙的戈壁荒灘中打下地理坐標。經國家重工業部鋼鐵工業管理局批准,在一片貧瘠荒涼的戈壁灘塗之上,新中國第一代鋼鐵工業之子——包鋼,重重挖下建設的第一鏟。

包鋼是新中國成立後在民族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共和國鋼鐵工業史冊將永遠銘記,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決策了包鋼的建設。在黨中央大力號召下,全國人民及時地、強有力地支援包鋼建設。1959年,包鋼一號高爐提前一年建成投産。1959年9月26日,包鋼一號高爐流出第一爐鐵水,結束了內蒙古“寸鐵不産”的歷史。10月1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臨包鋼,專程參加包鋼一號高爐提前出鐵慶祝盛典。周恩來總理手持剪刀剪斷紅綢,紅色鋼城的崛起翻開偉大的歷史篇章。

包鋼建設時期,朱德、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等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紛紛親臨包鋼視察並對包鋼發展作出重要指示。鄧小平同志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協調解決包鋼的問題。1978年至1986年期間,國務院副總理方毅7次到包頭組織科技攻關,極大地推動了白雲鄂博資源綜合利用和中國稀土工業的快速發展。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包鋼視察,對包鋼的工作給予有力指導。

在包鋼遇到技術人才、設備材料等難題時,黨中央一聲令下,全國各地紛紛調物資、保運輸、給技術、派人才,僅用五六年的時間就使包鋼這一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拔地而起。

包鋼在建設過程中始終放眼世界,走出了一條通過工業企業建設帶動邊遠地區城市全面發展之路,草原上崛起一座鋼鐵之城,全面促進了內蒙古的跨越式發展。包鋼的建設,不僅為高效興建大型國有企業積累了經驗,也為促進民族地區繁榮發展開闢了新路。

在包頭建立以鋼鐵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是黨中央為內蒙古自治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擘畫的一幅宏偉藍圖。而包鋼全速發展的70年間,也挺起了中國工業的脊梁。全球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三分之二的鋼軌來自包鋼。包鋼作為全國一盤棋的重要一著,推動了國家工業化進程。

新時代,包鋼發展掀開新的歷史篇章。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內蒙古時講到“包鋼實現扭虧為盈,要繼續鞏固深化”,給予包鋼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包鋼集團奮力成長為主業突出、産業多元、新興産業蓬勃興起的現代企業集團。

齊心協力建包鋼,同興共榮向未來

在包鋼集團“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內,一幅長7米、高3米的大型油畫成為人們的熱門打卡點。

這幅畫作重現了上世紀50年代,來自全國各地建設者齊心協力建設包鋼的生動場景。包鋼,不僅見證了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也譜寫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石榴籽籽心連心”的生動讚歌。

“我們將成鋼鐵工人,把青春獻給包鋼。”今年國慶節長假期間,來到“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參觀的人們,總會聽到這耳熟能詳的《草原晨曲》。

“齊心協力建包鋼”不僅是一座博物館的名稱,更是草原鋼城永不磨滅的紅色基因。

1958年,在黨中央“包鋼為全國、全國為包鋼”的號召下,來自22個省55個市727個企業的建設物資向這裡運送,10萬多人的建設大軍在這裡會師。紅色黨旗、赤焰爐火交相呼應。包鋼的建設工作因為中央和各省市的鼎力支援、各族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援,煥發出勃勃朝氣和火熱激情。

提前一年出鐵,提前半年出鋼,匯聚包鋼的全國各族兒女艱苦卓絕、改天換地,創造了平地起高爐、荒漠變鋼城的人間奇跡,開創了我國民族地區工業發展的先河。

“齊心協力建包鋼”的歷史佳話,充分彰顯了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具體體現。

70年來,“齊心協力建包鋼”的紅色血脈代代傳承,“各族兒女心連心”的生動實踐不斷拓展。包頭從昔日的水旱碼頭髮展成為聞名遐邇的草原鋼城、稀土之都、綠色硅都,為共和國實現鋼鐵夢、鍛造國之重器、鑄盾礪劍作出了重要貢獻,包鋼也先後5次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

如今,包鋼集團已先後建成“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包頭稀土博物館、一號高爐文化展館等一大批紅色文化歷史場館,在傳承“齊心協力建包鋼”歷史佳話、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包鋼“堅韌不拔、超越自我”企業精神等方面積極作為。

一代又一代的包鋼人,緊隨國家和時代的脈搏發光發熱,在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振興民族工業、維護國家戰略安全、帶動民族地區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光輝印記。

紅色基因代代傳,包鋼發展融入中國成就

2023年7月1日,包鋼集團從北京獲贈一面編號為093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天安門廣場慶典紅旗,並被確定為國史教育基地單位。

“齊心協力建包鋼”紅色基因傳承不息,包鋼人把“齊心協力建包鋼”的精神能量轉化為生産力,一代接著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更多“鋼三代”和新包鋼人用科技為包鋼注入新質生産力,一批批“包鋼製造”走向全國重點項目建設現場。

作為新中國首批建設的三大鋼鐵企業之一,包鋼曾創下多項“第一”:1971年7月,試軋出第一批245×10毫米無縫鋼管,結束了我國不産大口徑無縫鋼管的歷史;1976年、1984年,第一支每米60公斤鋼軌和每米75公斤鋼軌先後試軋成功,開創了我國生産此類鋼軌的先河;1998年6月,成功研發出每米75公斤鈮稀土軌……

多年來,包鋼集團依託“世界稀土之都”白雲鄂博,以科技之力承擔國之重任,用數十載接力奮進贏得稀土功能材料科技研發、産能産量的國際領先地位,砥礪重器之刃。在稀土永磁材料領域,從我國第一顆地球軌道通信衛星成功發射,以及之後多次載人航太任務圓滿成功,均使用了包鋼集團研發製作的稀土永磁環,相關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並由此孵化出世界最大稀土永磁材料製造基地。新一代超晶格高容量La-Y-Ni係稀土儲氫合金材料,獲得中國、日本和美國授權發明專利,打破其他國家在稀土儲氫合金材料領域的技術壟斷。

進入新時代,包鋼集團創新研究稀土加入鋼中的工藝,接連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利用稀土鐵合金生産的7個大類、61個品種稀土鋼産品,已用於大興國際機場、中俄東線和陜京四線輸氣管道、“中國天眼”FAST大射電望遠鏡觀光橋梁等諸多舉世聞名的項目,以及汽車、家電等工業領域和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鐵路鋼軌……大江南北、天塹通途,這些見證中華崛起的撼世巨作混凝著包鋼發展的萬千氣象,包鋼稀土鋼品牌價值高達208.37億元。

70年的發展,包鋼已擁有包鋼股份和北方稀土兩個上市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工業基地和中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

從昔日“齊心協力建包鋼”到如今“齊心協力強包鋼”,不變的是一脈傳承的奮鬥精神。在祖國正北方,這座“紅色”鋼鐵之城與新中國同興共榮。沐浴著新時代光輝的新包鋼,秉承著“齊心協力建包鋼”的奮鬥精神,正在向著更加輝煌的未來奮勇前行。

【責任編輯:王月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