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人民教育家”黃大年——探索創新 至誠報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2024-09-26 10:53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009年12月24日,吉林長春瑞雪紛飛,迎接遊子歸家。

揮手告別康橋大學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歸國科研人員的傑出代表黃大年內心堅定:“現在正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這批人應該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

歸國第六天,黃大年便與吉林大學正式簽下全職教授合同。作為國家多項技術攻關項目的首席專家,黃大年帶領團隊只爭朝夕、頑強拼搏,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固定翼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無人機大面積探測的技術空白;無纜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統工程樣機研製突破關鍵技術,為開展大面積地震勘探提供了技術支援和堅實基礎;萬米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樣機“地殼一號”研製成功,為實施超深井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援……

與探測儀器專家合作研發深部探測儀器裝備,與機械領域專家合作研發重載荷物探專用無人機,與電腦專家合作研究地球物理大數據處理與解釋……在黃大年看來,科學是嚴謹的,亦需奇思妙想。

他深知,我國雖拿到了新一輪世界科技競賽的“入場券”,但必須牢牢抓住創新這個“彎道超車”的機遇,才能追趕上時代的腳步——必須搞交叉研究、搞融合研究。

回國僅半年多,黃大年就統籌各方力量,繪就吉林大學交叉學部藍圖。2016年9月,輻射地學部、醫學部、物理學院等院係的新興交叉學科學部初步形成,黃大年擔任首任部長。

吉林大學地質宮507室是黃大年的辦公室,墻上挂著一張巨幅日程表,天南地北的工作軌跡密密麻麻。最後的幾筆記錄,在2016年戛然而止——

當年6月28日,在位於北京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黃大年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的地球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通過了評審驗收,中國進入“深地時代”!

沒人知道,赴京前一天,黃大年暈倒在辦公室。次日,他吃著救心丸走進評審驗收現場。

11月29日,北京飛成都的航班上,黃大年再次暈倒。飛機一落地,他便被救護車接走,雙手還緊緊抱著隨身攜帶的電腦,“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裏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回到長春,黃大年被助手“逼著”做完檢查後,馬不停蹄趕往北京開會。人還沒回來,檢查結果出來了:疑似腫瘤。

12月14日,黃大年被推進手術室。門將關上那一刻,他突然説:“我想出去再看看我的學生們。”回到手術室門口,他與二三十名老師、學生一一握手。

令人痛惜的是,2017年1月8日13時38分,黃大年與世長辭。

在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之際,黃大年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從黃大年到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無數教師在中國大地上延續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26日 07 版)

【責任編輯:劉峻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