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合作精神是迫切的時代之需
導讀
當前世界正處於重要的歷史轉型期,面臨複雜挑戰,充滿不確定性。地緣政治矛盾、科技治理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特別是中美競爭加劇,令全球走向分裂、衝突的風險上升。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盟和中國應該推動合作,通過增進對話與互信避免極化,共同應對這些挑戰。
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形勢日趨緊張,我們面臨著如此多的危機,國家之間又存在著眾多誤解,這個世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挑戰。
首先,危機爆發的頻率有所上升: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1-2002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再到2007-2008的次貸危機、主權債務危機,以及最近幾年新冠疫情引起的經濟衰退和嚴重的通貨膨脹。此外,烏克蘭和加沙等地的衝突再度升級。在西方社會,選民們紛紛支援民粹主義的訴求,並以憤怒的態度表達對現狀的不滿。
與此同時,我們正在見證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變革:從地緣政治的視角來看,中美之間存在對抗;在科技領域,特別是人工智慧領域,出現了顛覆性的技術;在環境問題上,氣候變化帶來重大挑戰,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面臨嚴重威脅。我們已經意識到這些變化帶來的深遠影響,尤其在人口遷移方面,這些變化不僅影響了人類的生活,還改變了國家之間的關係。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兩大因素可能會導致緊張局勢升級。首先,軍事力量的使用不受約束,而頻繁的軍事干預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狀況,如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以及2021年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此外,國際法的權威也受到了嚴重挑戰,2014年和2022年的兩場俄烏衝突,以及以色列自1948年以來對聯合國決議的無視,都削弱了國際法的影響力。這些爭端通常與領土有關,同時也涉及到身份認同問題,有著深厚的文化和歷史淵源,對於爭端雙方來説,這些都是關乎生死存亡的重大議題。
第二個要考慮的因素是國際體系的兩極分化。近年來,中美之間的競爭日漸激烈,儘管許多國家堅守了不結盟或多邊結盟的原則,但仍有一些國家被迫“選邊站隊”,造成了國際體系的兩極分化。這其中除了戰略上的考量外,還有經濟、商業和技術上的原因。如果我們不加以警惕,衝突升級以及兩極分化的風險,會讓各大勢力集團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複雜,從而進一步加劇世界的分裂。
這些矛盾在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南海等地最為突出,美國建立了四邊安全對話 (Quad) 和AUKUS等新聯盟來鞏固其在該地區的地位。與此同時,中國也通過發起“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旨在應對當代全球挑戰的全球安全倡議,以及加強與俄羅斯關係等方式,擴大地區影響力。
我們應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理解這種錯綜複雜的局面。全球化的放大作用催生了大量的相互依存關係,但也隨之帶來了不斷增加的風險,將我們推向一場無邊界的“全球戰爭”。這種風險在一個極度脆弱的世界中尤為明顯。在國家層面,我們缺乏能夠調和這種不平衡狀態的領導力;在全球層面,多邊體系存在缺陷,不僅受到聯合國安理會大國否決權的束縛,還因代表性不足而備受指責。
最後,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是因為我們正處於重要的歷史轉型期,其一大特徵就是去西方化和去全球化的雙重趨勢。此外,顛覆性技術可能會威脅到傳統經濟體系的運作模式,這些技術變革將觸及所有領域,包括數字化、大數據、物聯網、量子網際網路、5G通信以及機器人技術。所有的戰略領域,如國防、能源、健康和教育等,都將受到影響。這種技術壓力不僅給就業市場、國際貿易、代際公平,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平衡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還可能催生新的投機泡沫,並觸發有利於大國的壟斷週期。
面對這些破壞穩定的風險,國際社會有責任行動起來。歐盟應致力於緩解各大集團之間的緊張關係,歐洲和中國應探尋新的合作方式,為構建新型全球化模式開闢一塊“試驗田”。對於新興國家來説,為了保護本國利益,防止權力兩極分化,可以建立類似金磚國家或上海合作組織這樣的國際合作機制。從氣候安全,到食品和能源安全,再到金融安全,各個層面安全的實現都需要合作精神,由所有國家來共同構建抵禦風險和動蕩的最佳防線。
這種國際合作精神要致力於實現國際和平、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無論是對抗恐怖主義、防止核擴散,還是推動和平解決衝突,合作都是有效實現多邊主義的必要條件。這種合作精神不僅應體現在國家和多邊層面,還應當深入商業領域。各國應遵守共同的規則,並在貿易投資和市場準入方面堅持互惠原則,以彰顯合作精神。這種框架尤為關鍵,它不僅能遏制保護主義的升級,還能避免在太陽能板、電動汽車電池以及半導體等戰略性領域爆發貿易戰。
互惠和對話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核心因素。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刻,無論我們面臨的挑戰有多麼棘手,歐洲和中國都必須攜手解決這些問題,找到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解決方案。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對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迫切需求。
作者:多米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 法國前總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