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聯合國前高官:中國已成為綠色創新領軍者,西方還在“比爛”

2024-09-26 08:24

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導讀:近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果顯著,在太陽能和風能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然而,西方媒體卻對中國的“産能過剩”表示擔憂。西方應通過良性競爭推動可再生能源創新,而非提高關稅、設置壁壘。國際社會更應加強合作,注重以人為本的綠色發展,加大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兼顧地方社區利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實現全球氣候目標。

今年6月,我和女兒一同前往新疆烏魯木齊。眼前之景恍若未來:無邊無際的沙漠之中,矗立著世界上最大單體光伏項目,裝機容量高達3.5吉瓦,足以供應一個中等規模發展中國家一整年的電力。

我們還參觀了全球風電龍頭企業——金風科技,這家公司的風電發電量是整個挪威水電發電量的四倍。金風科技生産的風機葉片長達120米,旋轉一週掃過的面積幾乎相當於7個足球場,著實令人驚嘆。

金風科技的發展歷程是一段振奮人心的中國故事:當前全球抵禦氣候變化,離不開中國的參與。僅2023年,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額就高達8900億美元,還供應了全球三分之二的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總量,是綠色革命的引領者。

然而,最近西方媒體對中國産的太陽能板等綠色産品議論紛紛,稱中國“産能過剩”。這種擔憂源自戰略焦慮,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居於領先地位,西方對此越發不安。然而“産能過剩”的指責卻反常至極。過去十年,世界各國領導人不是一直呼籲擴大綠色産品産能嗎?如果更多國家追隨中國腳步,生産物美價廉的電動汽車、電池、光伏板和風力發電機,難道不是好事嗎?

增加關稅、設置壁壘只會阻礙創新,推高成本。此類政策將使西方企業更難獲得尖端技術,更難保持競爭優勢,進而拉高綠色技術的成本,使構建全球清潔能源系統的夢想更加遙不可及。

最終,西方企業、工人和創新人士將因這些不當政策受到衝擊,美國更會首當其衝。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光伏板加徵關稅就是一個鮮活的教訓。據估計,該政策導致190億美元的新增私人投資流失,6.2萬個工作崗位喪失,本可以為180萬個家庭供電的10.5吉瓦太陽能發電機組建設推遲。這些政策延緩了美國邁向太陽能的進程,反而使中國變得更具主導力。

西方要想縮小與全球清潔技術領先供應商的差距,最可行的策略就是欣然接受合作和競爭。與其比“誰更爛”,不如比“誰更好”,要在創新領域和可持續實踐方面爭創一流。這樣一來,西方國家可以充分利用中國的先進技術,同時推動本國工業在全球舞臺上的創新和競爭力。這一策略能否取得成效,關鍵在於能否深刻理解中國是如何在可再生技術領域取得領先地位的。西方應借鑒這一經驗,開展戰略性貿易,密切投資夥伴關係,從而促進本國工業發展。

再説得直接一點,歐美應該歡迎金風科技、遠景科技、寧德時代、比亞迪、通威集團、晶科能源和隆基綠能這樣的中國企業。更多中國綠色投資進入西方,不僅可以創造難得的就業機會,還可以分享最先進的技術,在西方市場上展開綠色競爭。

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快速崛起的背後,綠色産業政策功不可沒。政府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支援多種研究項目,提供資金,培育創新。這些綠色政策表明中國致力於發展本土技術,從而強化工業基礎。同時,特斯拉等外國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引發“鯰魚效應”,刺激了競爭,促使國內企業不斷創新,提高自身競爭力。

中國並非唯一實施此類政策的國家。2022年,美國發佈《通脹削減法案》,推出大量財政激勵措施,包括高達30%的稅收抵免,以支援本國清潔能源企業。鋻於諸多複雜因素,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各國可以通過制定産業政策實現互惠互利;提供早期資金以支援創新和新技術試驗尤為重要。最終,這將會促使全球重新攜起手來,邁向充滿雄心的氣候目標。

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將帶來許多創新機會。當前地緣政治環境脆弱,各國應重振世界貿易組織,發揮其解決貿易爭端的作用。

另一個頻繁提及的關鍵問題在於,如何確保以人為本,而非以技術為中心。十年前,我在挪威政府任職時,我們將發展風能視為純粹的技術與資金問題,結果我們失敗了——當地民眾很快開始質疑:“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他們認為建設風電機對地球有利,對國家有利,但對民生無益。發展風電的紅利沒能惠及當地社區,這些政策最終事與願違。

我在烏魯木齊附近看到了巨大而壯觀的太陽能發電站,令人印象深刻。光伏板陣列如同一片海洋,一直延伸到地平線。但只有邀請當地社區居民參與決策,與他們共用可再生能源的經濟紅利,發電站才能被接受。中國、印度、西方國家和其他國家應該開誠佈公地交流經驗,探討與當地居民對話的方式以及補償受影響社區的方案。

內蒙古因地制宜發展“光伏農業”的做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觀念。當地農民在光伏板下養雞,種番茄,收入翻倍,既從農業獲益,又從可再生能源獲益。對他們來説,這是雙贏方案。

保障當地社區利益、保護生物多樣性、履行社會責任,將成為中國企業下一步舉措的關鍵。與聲譽良好的國際組織展開闔作,探索建立生物多樣性信用和抵消體系來進行生態補償,也是一種戰略途徑。

而且現在是時候更進一步了。我們不允許借可再生能源革命之名肆意在深海採礦。誠然,目前中國幾乎主導了可再生能源革命所需的所有礦産資源價值鏈,但不應為了與之競爭而擴大深海採礦——這樣不僅耗時耗財,還可能對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因此許多國家和大型跨國企業呼籲禁止深海採礦。最近的研究表明,通過可再生技術和回收利用技術創新,2022年到2050年間,我們可以降低高達30%的礦産需求。投資光伏板和風機葉片的回收利用,不僅正當其時,而且至關重要。我很高興看到中國已將回收利用提上議程。一個更加平衡、可持續的綠色未來就在我們眼前。

(埃裏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聯合主席、聯合國環境署前執行主任)

【責任編輯:王月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