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澳媒:西方應拋棄固有思維擁抱中國機遇

2024-09-24 09:04

來源:參考消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澳大利亞“珍珠與刺激”網站9月22日刊登題為《中國與西方:商業實用主義與政治阻力》的文章,文章作者為澳大利亞資訊技術專家卡麗·麥克恩。文章編譯如下:

一句廣泛流傳的話説:“從商業角度來看,理由很簡單:中國能生産。”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就是一個證明,每年可生産數十萬輛電動汽車。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等中國企業在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領域處於領先地位,這也説明與中國的合作是出於實際需求,而不是意識形態。

2023年《愛德曼信任度調查報告》顯示,商界領袖對中國企業——尤其是科技和能源企業——的信心正在增強,這些商界領袖看重結果更甚于政治考量。

這種對中國的務實態度得到了數據的進一步支援。哈佛大學的一項縱向研究追蹤了公眾對中國政府的滿意度,發現支援率從2003年的86.1%上升到2016年的93.1%。這些發現挑戰了西方所謂新自由主義是經濟成功必要條件的觀點,並強化了這樣一種看法,即與中國的商業往來是基於實際利益,而不是意識形態。

相比之下,許多西方政治精英仍將中國視為威脅。他們堅持把中國描繪成一個意圖破壞西方利益的強硬對手。這種説法過於簡化了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的作用,沒有承認現在是相互依存的現實。長期以來,(西方)領導人囿于自己關於大國衝突的言論,一直把中國作為國內挑戰的替罪羊,轉移國內公眾對不平等加劇和對政府信任度下降等問題的關注。2023年《愛德曼信任度調查報告》顯示,公眾對西方制度的信任度正在急劇下降,這一趨勢不會因為指責中國等外部因素而得到扭轉。

西方領導人不願接受這樣一個商業現實,即西方需要中國多於中國需要西方。他們固守冷戰時期的對立思維,忽視合作的機會,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儘管中國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潛在機會。然而,縱使西方企業渴望利用這些機會,但政治精英們仍停留在戰略競爭的思維模式中。

對中國穩定性的誤解加劇了上述分歧。通過將中國政府描繪成一個瀕臨崩潰的政權,西方領導人將他們抵制建設性接觸的做法合理化了。然而,哈佛大學的研究卻明確反駁了這一觀點,研究表明中國公民對他們的政府非常滿意,比西方國家公民對他們政府的滿意度更高。

關於中國是合作夥伴還是競爭對手的爭論更多地揭示了西方的矛盾。當商界領袖們被中國的效率、創新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所吸引,著手建立新的夥伴關係時,政治精英們卻固守過時的競爭與恐懼。這種意識形態上的鴻溝不僅阻礙了有意義的合作,而且使西方看不到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可能帶來的機遇。

數據是無可置疑的:中國的治理模式在國內得到了廣泛認可,而且,儘管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但中國公司的全球的商業夥伴仍在繼續增長。與此同時,西方制度也面臨著自身的合法性危機,隨著不平等加劇和治理失敗,人們對政府和媒體的信任度在下降。

展望未來,西方必須重新調整對中國的態度,承認決定全球經濟的相互依存關係,並認可務實的合作機會。西方領導人不應試圖限制中國的發展,而應關注如何適應這一現實。要實現全球穩定與進步,靠的不是對立,而是擁抱合作的機會。(編譯/潘曉燕)

【責任編輯:謝露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