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丨張燮林:書寫“國球”輝煌 捍衛祖國榮光

2024-09-23 17:47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 題:張燮林:書寫“國球”輝煌 捍衛祖國榮光

新華社記者胡佳麗

中國乒乓球的輝煌歷史中,張燮林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運動員時期,這位乒壇“魔術師”,以獨特的直拍長膠削球技術獨步天下;轉型為教練後,他培養出多位世界冠軍,引領中國乒乓球女隊登上一個又一個巔峰。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心繫體育強國夢,躬身力行推廣乒乓球運動,倡導全民健身。

9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張燮林“體育工作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黨和國家一直惦記著我們這批老運動員、老教練員,我非常榮幸和激動,這個榮譽是對自己一生的肯定。”張燮林説。

追逐熱愛 為國爭光

1940年,張燮林出生在上海。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的球拍全靠自製。“整個小學就一張乒乓球臺。放學後,搶不上球臺,我就在空地上畫一張‘球臺’,中間劃一條線當網。學校勞工課時,拿舊的三合板當原材料自製球拍。”張燮林説。

憑藉滿腔熱愛,張燮林練就一身紮實的基本功。隨著年歲增長,他的天賦與努力有了回報,不僅在各類業餘乒乓球比賽中屢獲佳績,還獲得了國家二級運動員的稱號。

上山下鄉期間,張燮林成為上海汽輪機廠技校的一名學徒工。他經常上午在郊區的工廠勞動,下午前往市裏參加比賽,次日一早再趕回工廠。沒有專業教練指導,他就通過觀摩專業選手比賽,摸索適合自己的打法。

這份堅持與執著,為張燮林帶來了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1959年,19歲的業餘好手不負眾望,為上海隊在第一屆全運會中奪得男團金牌。

此時,成為職業運動員還是回工廠繼續工作,一直困擾著張燮林。“領隊看出了我的心思,跟我説,‘小張,你到工廠去,做四級工是不錯的。不過全上海四級工有一大堆,但能打好乒乓球的,就你一個’!”張燮林回憶説。

一想到能夠在國際賽場上為國爭光,在熱愛的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張燮林毅然選擇了前者,“這個選擇絕對無悔!因為我太愛乒乓球了”。

進入國家隊後,張燮林的技戰術水準有了質的飛躍。國內比賽中接連告捷,國際賽場上更加自如。在第27屆世乒賽上,張燮林輕取日本選手三木圭一和木村興治,為男團奪冠立下奇功,並與王志良配合拿下中國隊歷史上第一個男雙冠軍。在第31屆世乒賽上,他與林慧卿搭檔,奪得中國隊首枚混雙金牌。

執教有方 與時俱進

張燮林退役後成為國家隊教練,繼續為中國乒乓球事業耕耘。1975年,他臨危受命,出任中國乒乓球女隊主教練。在他執教期間,中國女隊奪得十屆世乒賽團體冠軍、三枚奧運金牌,並多次蟬聯世乒賽單、雙打冠軍。

張燮林總結道:“國家隊教練員首先是‘採購員’,要眼光獨到,把有發展前途的運動員吸收進來;然後是‘指導員’,既發現問題,彌補不足,又發揚長處,優勢為先;最後是‘推銷員’,把愛徒推舉到世界大賽中去,為國家爭光!”

在他的執教理念中,紮實的基本功和全面多變的打法是隊伍長盛不衰的關鍵。

“基本功是任何體育項目最基礎的東西,一定不能丟!要練好,練得紮實!”同時,他也鼓勵運動員在比賽中敢於創新、敢於突破,以多變的打法應對不同的對手。

在張燮林的悉心栽培下,一批又一批優秀運動員脫穎而出。

世界冠軍劉偉回憶道:“張指導為每一位運動員制定訓練計劃,幫助我們最大限度發揮優勢。他常説‘沒有殺不死的球,沒有救不起的球’,給我們很多鼓勵。”

“當時主張百花齊放,世界上有的打法,我們都有。打法多了,對方才難以捉摸,這是我們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張燮林笑著説。

張燮林的執教成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讚譽。1989年,他被評為“建國40年以來傑出教練員”;13次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96年,國際乒聯特授予他“優秀教練員特別榮譽獎”,迄今他仍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人;2008年在第49屆世乒賽期間,他榮獲“國際乒聯傑出貢獻獎”。

親力親為 心繫體育強國夢

作為“小球推動大球”打開中美關係大門的歷史見證者,張燮林曾在1972年隨中國乒乓球隊訪美交流,受到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的接見,並應邀到聯合國總部及多所大學、工廠打表演賽。

“乒乓球是我們的‘國球’。無論是我應邀到聯合國總部打表演賽,還是我跟李富榮到春晚現場打表演賽,所有這些都讓我非常自豪。”張燮林説。

張燮林深知乒乓球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如若利用好群眾對“國球”的喜愛,讓更多人從體育運動中受益,體育強國夢將很快實現。即便退休在家,他也依然積極投身乒乓球和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工作中,努力讓更多人參與、享受運動的快樂。

張燮林説:“民間高手多啊,有些球真是讓人拍案叫絕,打得真漂亮!”在各類乒乓球賽事和全民健身的活動中,常常能看到張燮林為業餘選手、學生和群眾提供場外指導,分享打球心得和經驗。

現年84歲的張燮林還有一個心願,激勵著他繼續為體育事業發光、發熱,“我希望全民都能重視體育,大家都健康地生活,到公園和體育館健身的人越來越多”。

【責任編輯:趙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