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記者手記丨“蛟龍號”首個國際航次 中外科學家攜手探深海

2024-09-14 15:56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深海一號”9月14日電 記者手記丨“蛟龍號”首個國際航次 中外科學家攜手探深海

新華社記者王聿昊

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自8月10日起航以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已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18次下潛任務,搭載包括8名外籍科學家在內的十余名中外科學家探索深海。

這是“蛟龍號”的首個國際航次,也是“蛟龍號”首次搭載外籍科學家下潛作業。國際航次如何籌備?航次期間有哪些國際合作故事?記者在“深海一號”科考船上進行了採訪。

據航次首席科學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介紹,本航次是“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下的首個國際航次。該計劃由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牽頭,獲得全球39個國家支援和參與。“根據大科學計劃的總體部署,我們從2022年起謀劃開展系列國際航次科考。這些航次從謀劃階段就是國際化、系統化的。”

這是結束下潛返回“深海一號”船後甲板的“蛟龍號”(2024年9月11日攝)。9月11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維嘉海山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最後一個潛次下潛作業。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 攝

2023年下半年,國際航次進入正式籌備階段。“我們與國際科學家開展了3次研討會,研究航次細節。在今年4月的2024聯合國‘海洋十年’大會上,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對本航次進行專題推介,並與國際科學家就航次科學目標、工作任務、參航人員等充分溝通,最終組建了參航團隊。”許學偉説。

本航次的外籍科學家來自加拿大、西班牙、墨西哥等8個國家。作為航次實施單位,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提前編制了中英雙語的參航工作手冊,全面介紹任務安排、下潛注意事項、調查作業要求、船上起居生活等細節。航渡期間船上常態開展的“深海大講堂”學術講座活動也全部以英語進行。

來自哥倫比亞的科學家海梅告訴記者,此前他有點擔心搭乘“蛟龍號”下潛時的交流問題,但讓他驚喜的是,潛航員早早做了功課,他們對深海生物和海洋環境等專業知識非常熟悉。“潛航員還帶了實時翻譯設備下潛,但我們溝通很順暢,沒有用到它。”

在“蛟龍號”下潛階段,每晚7點中外科學家都會齊聚一堂,觀看、討論當天下潛時拍攝到的海底視頻。“我雖然研究生物分類,但對很多海底生物並不熟悉。通過與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共同討論,我們形成了對深海生物的完整認識。”來自西班牙的科學家安德魯説。

2024年9月11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維嘉海山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最後一個潛次下潛作業。科考期間,“蛟龍號”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18次下潛作業,搭載十余名中外科學家探索深海。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 攝

這是船上國際合作的一個縮影。一起討論作業任務,一起安裝作業工具,一起處理下潛採集到的樣品,一起編寫下潛科學報告,共同參與船上實驗室值班工作……航次科考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跨國界的交流合作。“我們始終堅持中外科學家共同參航、共同下潛、共用樣品、共用數據,共同開展合作研究,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許學偉説。

9月初,科考隊還與青島、香港的中小學生開展視頻連線科普活動。多名外籍科學家主動為兩地學生錄製科普視頻,介紹海底結核等礦産資源及海參、珊瑚、海綿等海底生物的科學知識,熱情解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

“經過一個多月的海上工作和生活,中外科學家以及潛航員、工程師早已融為一個團隊。”航次首席科學家助理、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正高級工程師高翔説。

關於未來的國際航次科考,許學偉表示,根據“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安排,“蛟龍號”將在印度洋開展第二個國際合作航次,開展深海熱液區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調查,期待與各國學者在深海領域共同探索、共用成果。

【責任編輯:盧小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