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尺素金聲丨這個“全球第一”很提氣,新質生産力發展有底氣

2024-09-08 06:32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近日發佈了《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先期報告,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報告顯示,中國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連續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美國位居第二位,其次是德國、印度和南韓。

再看全球前十大科技集群,日本東京—橫濱城市群位居榜首,中國則擁有四席——深圳—香港—廣州排名第二,北京排名第三,上海—蘇州排名第五,南京排名第九。

科技創新集群是全球創新指數的指標之一,主要根據《專利合作條約》公開的專利申請中發明人所在地、已發表科技論文的作者所在地。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對這些指標進行統計和排名,確定全球活躍的科技活動集聚地區。

去年的全球創新指數中,中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今年,中國將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

怎麼看這個“全球第一”?

其一,不容易、很提氣——

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中國的科技創新近幾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戰,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封鎖打壓、“小院高墻”。一會兒把中國高科技企業和相關科研院所列入所謂“實體清單”,一會兒給中國新能源産業貼上“産能過剩”標簽,打壓的措施層出不窮,制裁的清單越拉越長。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能取得這樣的第一,並且是蟬聯第一,沒有攻堅克難的精神,沒有敢於善於鬥爭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何為新時代中國力量,何為新時代中國精神,何為新時代中國形象?這也是一例。

科技競爭向來靠實力説話,中國按自己的節奏,埋頭做好自己的事。試舉幾例。比如在基礎科研領域,在2023年,美國高影響力論文數量已被中國超過。新興技術方面,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專利申請量最大的國家。再看被美國亂貼“産能過剩”標簽的中國新能源産業,英國《經濟學人》也替中國“打抱不平”,發文稱“中國生産的電動車與鋰電池已不止是便宜,更代表了最先進的科技。”不得不説的是,最早被列入“實體清單”的華為,經歷美國制裁後,已重返5G高端智慧手機市場,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4.3%,為2020年同期以來最高。

這些例子無不説明一個道理——企圖打壓中國科技進步是行不通的。“可以説,越是制裁中國,中國就越會努力加快技術進步。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決心和骨氣。”不少分析人士認為。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孫福全認為,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我國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創新生態改善,區域創新體系更加高效,科技創新高地不斷發展壯大,這將幫助我國有效應對風險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其二,長志氣、增底氣——

仔細分析,中國的全球百強科技新集群數量之所以能蟬聯第一,首先得益於我國對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這些創新高地對於完善科技力量佈局、發揮‘頭雁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孫福全説。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近年來,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工程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建成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超50個,新建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因此在今年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中名列第二,澳門—珠海集群也首次入圍。

科技創新集群脫穎而出,還得益於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認為:“許多科技創新集群同時也是國家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所在地,基礎研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科技成果先試用後付費等改革新政在這些地方先行先試,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技強國必須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與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打造一批世界重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舉措。”萬勁波説。

不斷增長的高價值專利和知識成果、快速崛起的創新高地,正在為越來越多的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蓄勢賦能。

前不久,在北京亦莊舉辦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一組數據引起關注:中國在全球機器人産業領域擁有19萬項有效專利,佔全球約三分之二;中國製造業機器人的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470台,十年增長近19倍。大會的舉辦地北京亦莊,已經聚集了上百家機器人企業,在這裡,企業“足不出區”,就能找到研發、製造、訓練、測試、應用環節的創新夥伴。

放眼中國的創新版圖,從“一區十六園”的北京中關村到串珠成鏈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從安徽合肥科學島到深圳光明科學城,一批世界級的産業集群也在這些創新高地加快形成:北京中關村資訊通信技術産業規模佔全國17%,長三角36個高新區的生物醫藥産業規模超全國一半,珠三角催生先進材料等一批萬億級的産業集群……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産權學院教授單曉光認為,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中,中國入圍的不少城市群同時也是數字經濟、新能源等産業的聚集地。“這充分體現了創新與發展之間的良好正向關係,更多優質的科技供給對産業的轉型升級起到了積極的賦能作用。”

科技創新集群不僅是中國創新發展的新高地,也成為全球創新資源的“強磁場”。

在深圳,蘋果公司、西門子能源等外資企業加速研發中心,從“在中國生産”到“在中國研發”,“加碼”中國的思路發生變化;在上海,一系列有力的專利保護措施,讓德國拜爾、瑞士羅氏等跨國藥企在華發展信心進一步增強。

正如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所言:“科技創新集群是國家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這些集群不僅在發達國家蓬勃發展,也在新興經濟體中逐步崛起。”

其三,全面看、加油幹——

“我們對優勢、對不足,都要有清醒認識,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專家表示,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在積體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體、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等領域還存在瓶頸制約,在這些方面要繼續加大研發力度。

以指向現實生産力的科技成果轉化為例,我國高水準論文、發明專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但科技成果大多躺在“書架”上,還沒有運抵“貨架”,成果轉化率低、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還未根本解決。儘管我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申請國,但2022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産業化率僅為36.7%。造成轉化率偏低,確實有著創新主體動能不夠足、各類主體之間的協同不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渠道發展不夠充分等原因。

“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發展。”單曉光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方面作出部署,提出加快佈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産單列管理制度等,很多改革舉措有望在這些科技創新集群率先落地實施,探索實踐更多好經驗、好做法。

隨著新時代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總體佈局初步形成,科技創新集群在高科技産業培育上發揮重要示範作用,將有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新質生産力發展賦能,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

【責任編輯:劉維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