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加大金融支援力度 服務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局回應相關問題

2024-09-06 00:08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 多輪支援性的貨幣政策成效如何?還將從哪些方面發力?推進外匯領域改革和高水準開放有何舉措?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日舉行的“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回應了相關問題。

繼續堅持支援性的貨幣政策

“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特別是強化逆週期調節,有力支援經濟回升向好和高品質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陸磊在發佈會上介紹,中國人民銀行在2月、5月、7月做了三次較大的貨幣政策調整,在總量、價格、結構和傳導等方面綜合施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推動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數據顯示,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8.2%,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同比增長8.7%,均高於名義經濟增速;7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65%,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3.4%,同比分別下降了22個和68個基點。

記者從發佈會上了解到,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堅持支援性的貨幣政策,加快落實好已出臺的政策舉措,更加有力支援經濟高品質發展。

談及降息降準空間,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表示,目前金融機構的平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還有一定的空間。但受銀行存款向資管産品分流速度、銀行凈息差收窄幅度等因素影響,存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面臨一定約束。

“中國人民銀行將密切觀察政策效果,根據經濟恢復情況、目標實現情況和宏觀經濟運作面臨的具體問題,合理把握貨幣政策調控的力度和節奏。”鄒瀾説。

今年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箱中增加了國債買賣操作。“8月全月買短賣長,凈買入國債1000億元。”鄒瀾介紹,中國人民銀行買賣國債主要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和流動性管理,既可買入也可賣出,並通過與其他工具靈活搭配,提升短中長期流動性管理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持續加大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金融支援力度

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援力度。

記者從發佈會上了解到,過去5年,我國科技型企業貸款的年均增速為20%,是貸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

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表示,下一步將聚焦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需求,重點提升三個“比重”: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中的比重;股權融資中投早、投小的比重;科技創新貸款在各項貸款中的比重。

在普惠金融方面,一組數據體現了金融改革發展的成果: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達32.1萬億元,同比增長17%;全國涉農貸款餘額50.47萬億元,同比增長11.6%。

“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面、滿意度持續提高。”陸磊介紹,政策取向和金融機構服務是發展普惠金融的兩大支柱,缺一不可。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統籌好增量擴面和商業可持續,加快構建激勵相容的普惠金融發展長效機制。

在“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成為熱門話題。陸磊表示,發展綠色金融,貨幣信貸政策要有力,金融市場工具要管用,部門協同要有效。中國人民銀行將出臺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一系列政策安排,研究擴大碳減排支援工具的支援範圍,擴大再貸款規模,為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提供更多低成本資金支援。

持續推進外匯領域改革開放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紅燕介紹,今年以來,國家外匯局持續推進外匯領域改革開放,跨境貿易便利化水準進一步提高,資本項目高品質開放穩步推進,外匯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援。

據介紹,我國取消了貿易外匯收支企業名錄登記行政許可,預計年內將惠及超過10萬家經營主體;支援銀行、支付機構憑交易電子資訊為跨境電商等貿易新業態主體辦理貿易結算,前7個月已辦理結算5億多筆,受益小微商戶超120萬家。

國家外匯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司長肖勝介紹,國家外匯局有序推進直接投資、跨境融資和跨境證券投資等各個領域的外匯管理改革。前8個月,跨境投融資高水準開放試點已惠及企業1400余家;截至8月末已有1000余家跨國公司集團參與了資金池業務,覆蓋成員企業1.8萬家。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國家外匯局將圍繞支援發展新質生産力,以科創企業、中小微企業為重點,將更多優質企業納入外匯便利化政策範疇。同時,推進外匯監管創新,適應貿易數字化、綠色化趨勢,推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當前,我國外匯市場可交易貨幣已經超過40種。前7個月,我國外匯市場總成交規模接近2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8.7%。

李紅燕表示,下一步,國家外匯局將堅持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維護外匯市場穩定和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和響應機制,強化外匯領域監管全覆蓋,保持對外匯違法違規活動的高壓打擊態勢,守好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線。

新華社記者吳雨、李延霞

【責任編輯:劉維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