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從20多米到1500米 水下考古如何叩開“深藍之門”

2024-08-25 00:38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三亞8月24日電 近日在海南省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一場“跨界”展覽別具一格。琺華彩蓮池紋梅瓶、象形執壺等精美文物的複製品,與“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模型一同現身深海先進技術暨深海(南海)沉船考古主題展,共同講述深海技術和水下考古跨界融合故事。

8月23日,在海南省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深海先進技術暨深海(南海)沉船考古主題展現場。新華社記者夏天 攝

展品原件均出自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這是我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位於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

“這是我國首次對水下千米級深度古代沉船遺址開展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工作。”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建忠介紹,這得益於多種深海技術和裝備在該遺址深海考古調查中的首次應用。如三維鐳射掃描器和高清相機完成了沉船遺址分佈區域的全景攝影拼接和三維鐳射掃描;潛水器柔性機械手提取文物,採集了大量海底沉積物、底層海水、海洋生物等樣品;採用載人潛水器和無人潛水器結合作業的形式,探索深海考古調查的路徑和模式。

這是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內部(2022年10月攝)。新華社發

這是為深海考古進行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布放(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國家文物局供圖)

今年,由我國自主研發的6000米級ROV(無人遙控潛水器)“獅子魚”號首次參與到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並進行了3次下潛作業,完成測線精細調查、考古文物拍攝等工作。“只有通過不斷地下潛和海試,我們的深海裝備及部件才能得到持續優化改進,深海考古是一個很好的試驗和應用場景。”海南獅子魚深海技術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謝楊冰説。

從水下20多米的“南海一號”宋代沉船,到1500米深海的明代沉船,我國終於在南海叩開水下考古的“深藍之門”,千百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再續,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問海之音”得到聲聲迴響。

多國考古學者與科創人員描摹著深海考古的未來。深海考古測繪、深海視頻觀測、地理物理探測、深海精細化3D感知技術、高精度區域立體基線定位技術……在探索海洋未知世界的過程中,深海考古與深海技術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一批跨學科研究方向和先進科技産品值得期待。

“中國在南海的沉船考古非常神奇,中國的ROV和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十分出色。”地中海水下文化遺産研究部主任哈坎·奧尼茲説,希望未來這些技術能在地中海的水下考古中得到運用。

“深海一直是考古學家的最後一片疆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瀚看來,受制于技術難度和經濟成本,“大海撈珍”實為“大海撈針”,無數燦爛的海洋文明不得不“沉寂”于深海。“中國為深海技術與水下考古學的融合樹立了典範,標誌著中國在深海考古研究領域的前沿地位。”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姚會強介紹,現在各類“深海利器”能夠協助考古學家直接獲取海底水下文物遺址的種類、數量、分佈等基礎資訊,甚至在不破壞水下文物遺址的同時提取水下文物。

今年5月,我國公佈了位於南海的首個國家級水下文物保護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即將成立,“預計在9月,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專題展覽將在海南面向公眾開放。”宋建忠説。

“深海考古與深海科技的結合,為揭示深藏海底的奧秘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同時也開闢了探究人類歷史與文明的新維度。”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副司長辛瀘江説,未來要樹立大考古的工作思路,積極促進科技與考古深度融合,不斷創新技術理念、方法、手段,全面提升現代考古工作能力和水準。

新華社記者夏天、羅江

【責任編輯:劉維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