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黃坤明
黨的二十大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統籌安排、一體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部署,並統一于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創新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洞察,充分體現了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的鮮明導向和工作方法。要緊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領域一體改革,向改革要活力要動力,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形成面向未來的創新型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
一、深刻認識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意義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引領發展,對於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更好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的重要保障。生産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大的現代化,對物質技術基礎的要求更高,必須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産力。完成這一任務,關鍵是要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創新質效越高,生産力水準就越高,就越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推動14億多人口實現共同富裕;就越能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越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就越能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更好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能夠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有力推動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生産力大發展大跨越,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之路,以強大物質技術基礎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
(二)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現實要求。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同時要看到,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投入産出效益不高,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適應我國科技事業新的歷史方位、發展要求,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制度藩籬,應對科技領域重大風險挑戰,要求我們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走好走實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必將全面激發創新活力動力,推動我國科技實力加快實現質的飛躍、系統提升,以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牢牢掌握髮展主動,引領我國從創新大國躍升為創新強國。
(三)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發揮人才優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人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我國有14億多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達到2.5億,理工科畢業生規模全球最大,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我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人才優勢是我國發展的重大優勢,其中蘊含著無限的創新創業創造潛能。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將全面激發各領域各層次人才活力,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潛能,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更好把我國的教育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將為創新創業創造提供更廣闊空間,創造更寬鬆環境,提供更有力支援,讓每個人在充分施展才能、成就事業理想中實現自我價值,實現自由全面發展。
(四)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引領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浪潮、把握歷史主動的必然選擇。科技是國之利器,是牽動世界格局變動的重要力量。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突飛猛進,創新活動的組織方式、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等面臨深刻變革。圍繞搶佔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這種競爭,既是力量投入的競爭,也是制度機制的競爭。我國正處於政治最穩定、經濟最繁榮、創新最活躍的時期,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浩蕩浪潮中抓住機遇、勇立潮頭。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加快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順應科學研究邊界、研究範式、技術趨勢等發展變化強化制度供給,促進增強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奮力在日趨激烈的創新競爭中搶佔先機,在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的重塑中把握主動,在引領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實現強國夢、復興夢。
二、牢牢把握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內在要求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動態過程,改革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從支援全面創新的各方面、全鏈條謀劃推進,破立並舉、先立後破強化體制機制保障,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一)堅持有效市場、有為政府一體發力。實踐告訴我們,創新既需要市場機制推動,也需要政府前瞻佈局、政策引導,是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共同培育形成的。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科技創新的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要強化黨和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領導者、組織者的作用,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決策指揮體系、組織運作機制、配套政策體系,在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市場是最好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要用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善“政産學研”利益共用和風險共擔機制,發揮市場對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為各類技術提供豐富應用場景,讓多條技術路線競爭成長,篩選出最具發展優勢、最終脫穎而出的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
(二)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務於創新型國家建設,要“三位一體”推進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教育領域改革要突出教育的先導性功能,圍繞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主陣地,推動教育理念、體系、制度、評價、治理等變革,以教育之強成就人才之強,賦能科技之強。科技領域改革要突出科技的戰略性地位,圍繞制約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最緊迫的問題改革攻堅,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激勵機制,實現佈局重大科研任務和發展高品質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有機結合。人才領域改革要突出人才的根本性作用,圍繞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疏通人才引育用留的機制性梗阻,打造一支宏大的創新人才隊伍,更好支撐教育發展、創新突破。
(三)堅持原始創新、整合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我國已經是創新大國,日益走近世界科技前沿,迫切需要加強“從0到1”的原始創新,掌握更多原創性、變革性、顛覆性技術,還要注重“1+1>2”的整合創新,形成體系化競爭優勢。基礎研究是原始創新的源頭,要在制度和政策上下功夫,有組織地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我們既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也要推動開放創新,融入全球創新網路。要優化國際科技合作管理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審查規則和監管制度,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共同應對重大挑戰,攜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
(四)堅持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貫通。創新鏈連接從技術研發到産業化的各環節,産業鏈連接從原材料到終端産品的各環節,兩者構成了四鏈基礎架構;資金鏈和人才鏈提供金融活水和智力支援,共同服務於創新鏈和産業鏈。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痼疾,科技創新成果難以及時有效地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四鏈之間相對分割而不是相互融合。要系統梳理四鏈對接融合的堵點、卡點、中斷點,科學設計有利於各鏈條各環節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建設一批應用牽引、供需匹配的四鏈深度融合載體和互聯互通服務平臺,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態。
三、認真落實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點任務
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製作出的具體部署,要抓住關鍵重點,強化協同聯動,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落實。
(一)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一是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符合我國實際、具有世界水準的教育評價體系,引導教育更好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二是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把高品質發展作為教育的生命線,構建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要夯實基礎教育這個根基,打牢學生的知識基礎,培養學生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要做強高等教育這個龍頭,優化高等教育佈局,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終身教育保障,推進數字化教育,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三是改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科教融匯,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完善學生學習實踐制度,切實提升人才培養品質。四是推進教育公平。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優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一是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快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佈局,科學規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二是構建有利於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提高科技支出用於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援和穩定支援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要支援基礎研究選題多樣化,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開闢新的認知疆域,孕育科學突破。三是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頂層設計、戰略規劃、政策舉措、工程項目統籌協調機制,建立一體化的項目、基地、人才、資金配置機制,著力解決關係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關係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科技問題。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要支援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加強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産業鏈上下游聯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科技成果的價值在於運用,要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産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後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加速科技成果産出和轉化應用。要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佈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促進創新成果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金融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援政策。五是優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佈局。完善中央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健全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執行和專業機構管理機制,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乾制”範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
(三)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援、激勵全鏈條體制機制,夯實創新發展的人才根基。一是悉心育才,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堅持走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為主的道路,加快建設國家高水準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斷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二是傾心引才,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引才機制。堅持全球視野、世界一流水準,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援保障機制,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千方百計引進頂尖人才,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要完善拴心留人機制,對引進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援他們深度參與國家計劃項目、開展科研攻關,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三是精心用才,完善符合創新規律的人才管理機制。發揮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向用人主體授權,積極為人才鬆綁。要建立以創新能力、品質、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強化科研人員待遇保障,推動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讓人才潛心做研究、搞創新。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促進人才區域合理佈局。
(四)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完善政策、健全法治,大力培育創新文化,持續構建有利於原創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創新生態,培厚支援全面創新的沃土。一是強化政治引領。完善黨管教育、黨管科技、黨管人才制度機制,不斷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人才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勤奮鑽研、勇攀高峰。二是樹立創新風尚。健全完善創新表彰獎勵機制,形成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環境。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完善科普機制,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三是加強法治保障。完善創新領域法律法規,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強化對創新活動的監管,規範創新行為,保障創新權益,推動科技向善,促進創新更好增進民生福祉。(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