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改革”一直是黨的歷屆三中全會聚焦的重點,在黨的歷史敘事中也具有極重要的意義。目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正在召開,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等議題。其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圍繞現代化展開了不懈追求和奮鬥。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同時也是探索如何實現現代化的歷程。如今,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製造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因此,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和探索性事業,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前進路上還存在許多未知領域,還有不少難點、卡點、堵點需要突破,需要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比如,要積極發展新質生産力,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推動科技創新賦能産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和高品質發展。從方法論的角度,就是要處理“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係。
因此,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將“最大的政治”及其“關鍵招”、“勝負手”作為主題,在此次三中全會上加以研究,必將為以高品質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發揮中國式現代化獨特優勢譜寫新篇章。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亂交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凸顯,人類社會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現代化之路要怎麼走,是擺在各國政黨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固然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但更要符合本國實際。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我國國情的鮮明特色。比如,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是像西方那樣,對內政黨無底線紛爭、政策朝令夕改;對外以資本為中心、瘋狂擴張掠奪發展中國家居民的有限資産。
必須看到,現代化從不是“單選題”。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現代化等於西方化的迷思和刻板印象必須被打破。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式現代化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追求“美美與共”的共同繁榮和文明互鑒。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平臺,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對接發展戰略,還在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框架內分享彼此治理經驗、開展“南南合作”等,都是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推動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式現代化初步的成功實踐和顯著成就鮮明展現了現代化的新圖景和新特點,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探索更優社會制度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需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內的一整套制度體系的堅強保證。要推動生産關係和生産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了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理念與偉大實踐。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的不斷推進,我們黨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理論也將不斷豐富發展。德不孤,必有鄰。放眼未來,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我們黨領導人民在中國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所展示出的歷史意義和世界意義必將得到更多認同。(鮑傳健 作者是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國際合作處處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