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點亮”振興動能——從“長春光谷”看現代化産業發展新實踐
吉林長春,新中國光學事業起步的地方。第一爐光學玻璃、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高精度經緯儀……中國光學事業發展史上許多個“第一”在這裡誕生。
如今,被譽為新中國“光學搖籃”的長春,正加快“追光”腳步,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通過政産學研協作推動光電資訊産業做大做強,出臺“星光計劃”集聚小巨人企業,打造“長春光谷”,邁向千億級目標。
星火燎原、聚光成炬。在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進程中,逐步壯大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正在為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提供發展新動能。
追“光”:“光學搖籃”向“光”而行
這是2024年6月18日拍攝的2024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6月20日,2024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在長春東北亞國際博覽中心落下帷幕。展會吸引13個産業方向的675家企業參展,用於臨床醫學的精準檢測設備、解析度極高的運動捕捉相機、被譽為“地上一張網”的F5G全光網路……國內光電領域“硬核科技”紛紛亮相。
“我們舉行光電博覽會,展示光電科技前沿新成果,搭建産學研融合發展新平臺,打造‘長春光谷’新品牌,更好服務國家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長春市市長王子聯説。
2024年6月18日,參觀者在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上參觀“一箭41星”星箭對接模型。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光電資訊産業是長春市重點標定的千億級未來産業新賽道。展會上,大族鐳射、京東方等頭部企業攜最新産品前來共謀合作,1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齊集一堂共話前沿科技。
這樣的號召力,體現了長春作為新中國“光學搖籃”在全國光學産業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1952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我國在光學儀器製造上幾乎一片空白。近代光學工程重要學術奠基人王大珩等科學家受命創辦中國科學院儀器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前身),儘快建立新中國的光學事業。
地址選在了長春。科學家們不分晝夜地搭爐子、試工藝。1953年,我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熔製成功,結束了新中國不能生産光學玻璃的歷史。
篳路藍縷。王大珩和科學家們盼望著,把長春建成世界聞名的光學城。
70多年來,從深耕光學科研到佈局光學産業,長春一直向“光”而行。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陸續組建援建眾多光學領域研究所、高校和企業,深度參與“兩彈一星”“神舟”“問天”等大國重器工程;吉林省政府和其他股東共同出資,依託長春光機所,組建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組星開創我國商業衛星應用先河。
2024年4月3日,在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觀察光學反射鏡加工細節。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2023年6月,長光衛星研製的“吉林一號”高分06A系列衛星等41顆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創造了中國航太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
2020年9月15日9時23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截至目前,長光衛星“吉林一號”在軌運作108顆,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正在成為全球重要的航太遙感資訊來源。
2024年4月2日,在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在裝配光學遙感載荷組件。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在長春,這樣的光電資訊領域“獨角獸”“小巨人”企業還有很多:希達電子小間距“LED整合三合一”産品市場佔有率居世界前列;長光華大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的通量處於領先地位;長光博翔全球首創的“雙飛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填補了應用空白……
聚“光”:優勢産業集聚成鏈
從科研“一束光”到産業“滿天星”,長春堅持走高品質發展之路,將光電資訊科研優勢、科技優勢、科教優勢轉化為産品優勢、市場優勢、經濟優勢,推動老工業基地産業轉型升級。
長春市通過科技創新條例等地方政策法規,在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創新、營商環境、人才引育用留等方面為光電資訊産業成長提供保障;出臺光電資訊産業星光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等措施,推動産業集聚。
“我們陸續組建了長春光電資訊産業科創聯盟、企業聯盟、基金聯盟,成立了專家委員會,推動資金、要素、資源向光電資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傾斜。”長春市委常委、副市長黃憲昱説。
目前僅長春新區就集聚了長光衛星、希達電子、禹衡光學等數百家光電企業,擁有光電子産業園區和平臺載體8個,自主智慧財産權專利近500項。
借助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吉林大學等“策源地”優勢和科創基金先導作用,更多“星光”企業開始閃爍。
光譜晶片、測風鐳射雷達、智慧種肥測控裝置……短短兩年間,長春市和長春理工大學共同孵化的長春芯光産業園內,30多個科技成果實現本地轉化。
“利用長春理工大學的技術成果,公司研發出多項雷達産品。”珩輝光電測量技術(吉林)有限公司負責人常帥説,例如溫室氣體濃度監測儀,可以“嗅”出大氣中的碳排放濃度變化。
在長春,政府引導基金長興基金設立科創類母基金100億元,2023年支援域內科創類項目20個,總投資約13.8億元;國有資本率先投入的未來種子基金總規模10億元,容錯率50%。
“長春已經逐步發展出航空航太、新型顯示與照明、鐳射製造與應用、光電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的細分産業鏈。”長春市工信局副局長任廣翔説。目前長春有光電資訊領域規模以上企業186戶,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建立的“長光係”企業,有40余家落戶長春。
增加了“光電城”新標簽,老工業基地長春的産業之樹新枝繁茂。
發“光”:全面振興動能澎湃
王大珩曾説,中國科學技術要像蛟龍一樣騰飛,這條蛟龍的頭是資訊技術。如今,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推進高品質發展征程中,這一“龍頭”更加凸顯。
“航空航太、汽車駕駛、醫療診斷、積體電路等行業領域,一定會有更多的光電前沿創新技術和應用場景涌現出來,光電子資訊科技和産業將保持欣欣向榮。”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顧瑛在長春説。
業內人士認為,老工業基地把握光電資訊發展機遇,産業振興未來可期。2023年,長春市科技成果本地轉化2050項、增長141%,有效發明專利2.8萬件、增長27%。
2024年4月2日,在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調試光學遙感載荷組件。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培育壯大,不僅提升了老工業基地的科創能力,更增加了東北的人才活力。
今年40歲的李備曾在英國讀書工作,受聘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光學系統先進製造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後,舉家遷到長春,擔任長春長光辰英生物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煒結束了在美國近10年的求學和工作,加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出任微納光子學與材料國際實驗室主任……
2023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空間光學系統在軌製造與整合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位於吉林長春的實驗室內進行科研工作。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越來越多光電領域高端人才回流東北,為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新興産業蓬勃發展也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量。2023年,長春市光電資訊産業完成産值750億元、增長10.6%;今年一季度,長春市光電資訊産業完成産值179.2億元、增長17.8%。
2023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空間光學系統在軌製造與整合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進行實驗調試。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下一步,長春市將繼續堅持創新引領,以創新成果轉化形成新增長,以産業佈局落地構建新格局,爭取到2025年,光電資訊産業産值突破1000億元,企業戶數達千戶以上。
打造光電資訊産業高地,“長春光谷”逐漸成勢,現代化産業加速培育,全面振興動能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