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高品質發展調研行丨陜西漢中:“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努力與擔當

2024-06-27 15:30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6月23日,三秦大地,暑氣蒸騰、酷熱難耐。

這天上午,記者跟隨“高品質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天漢濕地公園時,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漢江在公園如玉帶般穿城而過,景色綺麗。漢水女神雕像與天漢樓遙相輝映,環顧四方,藍天白雲,清風徐徐,芳草茵茵,碧波盪漾。

身處這樣美麗的生態公園,誰能想到這個地方在10多年前還是一片灘塗呢?

荒灘地變身“幸福園”

82歲的宋有鈞是漢中本地人,每天早上他都會和老伴一起來公園健身散步。

“十多年前,漢江兩岸就是荒灘,沒什麼人來玩。現在這裡水也清景也美,我們別提有多幸福了。”説起天漢濕地公園的變化,宋有鈞頗有感觸。

經過十多年的工程實踐,漢中市委、市政府統籌城市發展和漢江生態保護,將曾經的灘塗荒灘,打造成為一處集漢江度汛、生態修復、休閒觀光為一體的河流型濕地公園。

目前公園全長10公里,水域面積6平方公里,生態島嶼和景觀綠地1.5平方公里,成為漢中市民的“幸福園”。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漢江給漢中這座城市注入了靈魂,也賦予了當地“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重要使命。

天漢濕地公園在建設過程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建設理念,因勢利導、順應自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漢江河道原生態岸線,依託江灘天然形態實施島嶼修復。

漢中市“一江兩岸”辦綜合科副科長雷菁介紹,目前公園有大小生態島嶼219座,為水源涵養和動植物棲息提供了良好環境,近年來觀測到魚類30余種,鳥類超過90種,各類植物314種。“到公園過冬的紅嘴鷗從最開始的十幾隻增加到現在的四千多只,品種也從一種增加到四種。”

據了解,天漢濕地公園的建設為漢江的生態保護利用和環境綜合整治樹立了示範和樣板。近十年來,漢江漢中段水質持續保持優良,出境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保證了“一江清水送北京”。

全民守護漢江源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好”水來。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源頭,漢江水源地的保護是“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關鍵所在。

記者走進漢中市寧強縣漢水源村,在險峻的山嶺之間,一泓清泉飛流直下,匯聚潭中變成潺潺溪流,這裡就是著名的漢江源頭。

近年來,寧強縣採取柔性治水方式,累計投入6億元,先後實施漢江源頭生態保護項目、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項目、玉帶河生態護岸治理、漢江幹流綜合治理等項目,累計完成了37公里河道治理,建成了27公里的堤防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86平方公里,綠化河岸4.2萬平方米,栽植水生植物700余畝,形成人工濕地20余畝。

漢中市寧強縣水利局局長高正寶介紹:“現在的河道面貌發生了根本轉變,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也形成了良性的迴圈,漢江源頭的水涵養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漢水源村,護水老人張邦貴的事跡無人不知。他多年前就義務在漢水源的河道撿拾垃圾。老人生前曾説:“漢江水要送到北京,保護好漢江水是我的義務和責任”。

儘管老人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村民,越來越多的村民自覺維護河道清潔,保護漢江源從一個人幹變成了大家一起幹。

在漢江源保護地,守護漢江水已經成為群眾的共識。在通往漢江源頭的路上,隨處可見穿著紅色馬甲的志願者。他們一手提袋子,一手握夾子,沿著河岸撿拾垃圾。目前,這樣的志願者隊伍規模正在逐漸擴大。

記者偶遇了一位帶著孩子一起撿拾垃圾的當地誌願者。“我因為喜歡攝影而愛上自然,就覺得漢江源的環境不能被破壞了。今天第一次帶孩子參加志願活動,希望他從小就知道要保護漢江源。”這位志願者表示,“我身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參與到漢江源生態環境保護活動中,都是自發地要為保護漢江源作出貢獻。”

保護好漢江這泓清水,漢中市委、市政府展現了足夠的政治擔當,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而嘗到了“水清山秀城美”甜頭的老百姓也更加主動投身生態保護,守護好漢江源成為了當地民眾的行動自覺。

據悉,漢中市將繼續堅持“邊保護邊發展”理念,進一步鞏固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可持續路徑,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身在漢江源頭的榮光與幸福。

(科技日報記者 王飛 周思同)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