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開闢事業發展新天地——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紀實

2024-06-26 08:15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 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開闢事業發展新天地——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紀實

新華社記者林暉、張辛欣、高蕾、王子銘

改革開放,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氣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掌舵領航、力擔千鈞,在新的歷史關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開闢事業發展新天地。

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關鍵一招,更是一場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和事業興衰成敗的偉大革命。

改革潮涌、驚濤拍岸,神州大地日新月異,東方大國氣象萬千。

領航掌舵再揚帆——“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綠意盎然的深圳前海石公園,鐫刻著“前海”二字的巨石赫然醒目,宛如高揚的風帆。

2012年12月,上任伊始,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赴地方考察,就前往改革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廣東,第一站來到前海。

當年,開山填海的炮聲猶如滾滾春雷,震醒沉睡的深圳蛇口,“春天的故事”拉開序幕。

如今,一片泥濘灘塗上崛起的新一輪改革開放“橋頭堡”——深圳前海,與蛇口僅僅一山之隔。

兩座地標,兩次見證。踏上新征程,新時代改革引領者胸有丘壑、眼存山河,擘畫著中華民族的嶄新前景。

正是在那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撫今追昔,指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發出了新時代“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動員令。

清醒的判斷、果敢的抉擇,源自對時代脈搏的準確把握。

彼時的中國,行至一個新的歷史關頭,面臨一系列新的重大課題。

審視國內,歷經數十年高速增長,“成長的煩惱”逐步浮出水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特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愈發凸顯。

放眼全球,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方興未艾,貿易保護主義與“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國面臨更多挑戰。

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深邃洞察新的使命任務,將改革開放偉大旗幟高高舉起:

回答“要不要改”的疑慮,闡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

針對“往哪兒改”的困惑,指出“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破解“怎麼改”的難題,強調“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2013年11月,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

會議審議通過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繪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

這份約兩萬字的決定中,16個部分、60項具體任務、336項改革舉措涵蓋方方面面,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佈局宏闊、清晰醒目。

消息甫一披露,外媒感嘆:“自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共第一次做出範圍如此之廣、內容如此具體及有抱負的改革計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第一次劃時代的改革,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推動了又一次劃時代的改革,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

以此為新起點,在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下,氣勢如虹的全面深化改革揚帆起航。

這是高瞻遠矚的戰略擘畫——

2019年10月31日下午,人民大會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勝利閉幕。

錨定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擘畫了新時代推進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的宏偉藍圖。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特點。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190項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舉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與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形成了“姊妹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158項改革舉措,直探“深水區最深處”、直面“最難啃硬骨頭”;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方案,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的機構改革拉開帷幕;

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對繼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把全面深化改革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頂層設計,推動改革實現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整合、全面深化的歷史性轉變。

這是堅毅篤行的責任擔當——

2024年6月11日下午,北京中南海。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

會上,總書記同大家一道審議了《關於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等多份改革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像這樣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72次。總書記認真審閱重大改革方案的每一稿,逐字逐句親筆修改。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蘇軾《思治論》中的這句話,道出了新時代改革者的心聲:“向最難之處攻堅,追求最遠大的目標”。

深知前路險峻,習近平總書記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責任擔當,親自挂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把關掌舵、拍板決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挺進。

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慶祝大會,考察安徽小崗村、河北雄安新區……每逢重大節點,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奔赴改革地標、開放高地,重溫改革歷程、部署改革新舉。

號召“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把集體學習課堂搬到中關村,帶頭起立向“改革先鋒”鼓掌……每到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宣示改革開放決心、致敬改革開放精神,凝聚起氣吞山河、攻堅克難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是勇於突破的非凡魄力——

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發生局部斷裂。浙江寧波舟山港、寧波北侖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園區……習近平總書記深入一線實地調研。

“我感覺到,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了,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鬚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

2020年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論斷首次提出。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掃除阻礙國內大迴圈和國內國際雙迴圈暢通的制度、觀念和利益羈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這一重大理論,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提出“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闡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再到提出發展新質生産力……習近平總書記把握改革脈搏、洞察發展規律,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戰略性、指導性的重大理論,中國發展“怎麼看”和“怎麼辦”的思路愈加清晰。

在理論上創新、在實踐中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排除萬難、一往無前的魄力,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

征途越是壯闊、任務越是艱巨,越需要思想的燈塔引航。

習近平強軍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相繼確立,以原創性理論貢獻、嚴密性科學體系、標誌性思想觀點、引領性行動價值,標注了中國共産黨理論創新的新高度,為新時代偉大變革提供有力指引。

在領導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歷程中,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理論創造力,不斷總結昇華實踐經驗推動思想理論豐富和發展:

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定位和重大意義,強調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道路,強調要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不能動搖,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強調各項改革都要朝著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聚焦發力;

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強調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路線圖,深刻回答了各領域改革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

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和有效路徑,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最豐富、最全面、最系統的改革方法論;

……

這些重要理論,蘊含著非凡的政治勇氣、深厚的人民情懷、深邃的歷史眼光、科學的辯證思維,既是改革實踐的重要經驗總結,也是改革理論的重大創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和改革實踐推向新的廣度和深度。

縱橫正有淩雲筆——“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

泉城濟南,南郊賓館草木蓊鬱。2024年5月23日,一場關於改革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在這裡召開。

正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要召開、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再起步之時,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談起改革之“法”:“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

人們清晰記得,早在2012年12月底,向世界宣示“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後不到一個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鮮明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

思路決定出路,方法關乎成效。

在波瀾壯闊的全面深化改革偉大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改革規律,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引領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勝利。

著眼“一盤棋”,堅持系統整合,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2021年3月5日下午,正值驚蟄,萬物萌發。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所在的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裡要加一個‘沙’字。”談到生態環境治理,總書記鄭重指出。

一個“沙”字,意味深長。面對關乎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治理,必須以系統觀念統籌推進。

治理如此,改革亦如此。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架起生態文明體制“四梁八柱”,組建權責清晰的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建立並實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河湖長制等制度……一系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強系統謀劃,準確把握改革的相互關係和耦合作用,推動中華大地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難在深化。

全面,意味著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整合”;

深化,意味著蜻蜓點水不行、浮于表面不行,必須“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

建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僅中央和國家機關層面就涉及80多個部門,解決了60多項長期存在的部門職責交叉、關係不順事項,推動黨和國家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實現系統性、整體性重構;

圍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國資國企改革不斷向縱深挺進,改革綜合成效顯著提升,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快,國有經濟功能作用進一步發揮;

著眼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推動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領域改革更加注重一體構思、統籌謀劃,更加注重改革配套、串點成線,一系列改革“組合拳”集中推出,推動在目標取向上相互配合、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牽牢“牛鼻子”,堅持問題導向,確保奔著問題去、對著問題改——

2018年3月,北京平安裏西大街。隨著紅綢飄下,一個具有創制意義的國家反腐敗工作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掛牌成立。

幾天后,貴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王曉光落馬。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的通報措辭中,以往的“接受組織審查”首次變更為“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字詞之變背後,是反腐敗領域體制機制的重大變革。

彼時,我國反腐敗鬥爭形成壓倒性態勢,但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我國監察體制機制與現實工作需求相比,存在監察範圍過窄、反腐敗力量分散等不適應問題。

問題所指,改革所向。

2016年1月,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整合監察力量,健全國家監察組織架構”。

經過地方試點,國家監察委員會整合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最高檢查處貪污賄賂等相關職責,成為黨統一領導下的國家反腐敗工作機構,實現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

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劍指“和平積弊”,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將能打勝仗作為改革的邏輯起點和核心指向,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拒絕以“帽”取人,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讓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

應對“三農”難題,提出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思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的春風再次吹綠希望的田野……

守護“國之本”,堅持法治思維,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在法治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通過!”

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第二年,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再次見證歷史性時刻。

如潮的掌聲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的中央全會、第一個關於加強法治建設的專門決定,由此定格在黨的光輝歷史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實現這個奮鬥目標,落實這個頂層設計,需要從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番話,道出兩次全會接續聚焦改革和法治兩大主題的深意。

改革,意味著除舊與布新;法治,意味著秩序與穩定。如何處理改革與法治的關係,是衡量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的重要標誌。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授權國務院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以法治護航自貿港建設,將外商投資管理改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推動下,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齊頭並進,二者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法治體系在深化改革中不斷健全,改革步伐在法治保障下更加堅實。

走好“開放路”,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始終將擴大開放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動力——

南海之濱,椰風陣陣,浪激潮涌,千帆競發。

“黨中央決定支援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援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2018年4月,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佈。

而立之年的海南,由此成為“寓改革于開放之中”的新標桿。

開放與改革從來都是相伴而生、相互促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反覆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

大開放倒逼大改革,大改革促進大發展。

全國22個自貿試驗區在開放“紅利”持續滋養下,産業鏈不斷延長,産業競爭力明顯上升;

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消博會等經貿盛會喜迎四海賓朋,“窗口效應”“溢出效應”持續迸發;

廣東深圳、上海浦東新區等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不斷開拓創新,以高水準開放育新機、增優勢;

……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下,我國堅持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中國打開更大發展空間,為世界提供全新發展機遇。

堅持守正創新,既保持定力,守正不動搖,又大膽探索,創新不停步;

堅持穩中求進,確保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堅持講求實效,以雷厲風行、見底見效的態度解決改革中的問題;

堅持發揚首創精神,有效激發地方和基層、企業改革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思想理論的深刻變革、改革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人民廣泛參與的深刻變革,開創了以改革開放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新局面。

無邊光景一時新——“我們推動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

2023年4月21日,北京中南海。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會議全面回顧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歷史進程,力透紙背的總結令人心潮澎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目標引領,突出問題導向,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面對新矛盾新挑戰,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開了嶄新局面。新時代10年,我們推動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

山河為證,歲月為名。

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歷史擔當,敢於大刀闊斧、刀刃向內、自我革命,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推動這麼大範圍、這麼大規模、這麼大力度的改革,也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改革進程中取得這樣的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一路風雷激蕩,一路凱歌嘹亮。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的重要抓手,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從優勢中積勝勢,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生機活力。

改革潮涌,為高品質發展蓄勢賦能——

産銷量同比增長均超30%!剛出爐的新能源汽車2024年前5月成績單,進一步彰顯了我國在這一新興産業的領先優勢。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把握歷史大勢、作出深刻論斷。

面對新能源汽車産業起步之初面臨的實際困難,持續優化市場環境“放水養魚”,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倒逼競爭……一系列改革舉措不斷打開結構調整、産業升級新局面。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連續9年全球第一,成功實現“彎道超車”。

歷史前進的邏輯,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讓中華民族一路走向復興。當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內部壓力挑戰重重,如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精闢闡明改革與發展的辯證關係:“緊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品質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緊盯解決突出問題,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效激發市場活力。截至2023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達1.84億戶,其中民營企業超5300萬戶,分別比2012年增長了2.3倍和3.9倍。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增強創新動力。202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3.3萬億元,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達2.6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準。

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充分釋放發展潛力。與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2個自貿協定,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均居世界前列。

改革潮涌,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得糖尿病頭幾年,每到年底,醫保賬戶就沒錢了。現在到年底,賬戶裏還能剩下不少錢呢。”打開“閩政通”,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中學教師翁華醫保賬戶裏還有不少餘額。

2021年3月23日上午,翁華在醫院門診大廳遇到了正在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總書記親切詢問了他的病情,並囑咐他注意健康,保重身體。

從“入不敷出”到“年年有餘”,醫保賬戶的變化,源於持續深化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從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到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一系列改革舉措劍指看病難、看病貴。截至2023年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約13.34億人,已開展的九批國家藥品集採中選藥品平均降價超過50%。

改革千頭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個“人”字。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我們就要重視什麼、關注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持續深化,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戶籍制度改革打破橫亙在城鄉之間的戶籍二元化壁壘,個人所得稅改革惠及2.5億人,編纂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探索城市垃圾分類……

十多年闖關奪隘,2000多個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等各個環節,覆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沉甸甸的成績單,記錄全面深化改革造福人民的溫暖步伐,生動詮釋“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

改革潮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

沿著草廠四條衚同走向深處,叩開一扇深紅色木質大門,就來到了北京市東城區的“小院議事廳”。

小到院子裏的晾衣空間如何設置,大到“煤改電”、廁所改造,只要是關係街坊鄰居生活的,大家都來到“小院議事廳”,充分溝通,集思廣益。

2019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同正在議事的居民親切交談:“設立‘小院議事廳’,‘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有利於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提高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精準化、精細化水準。”

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煙火深處”的基層民主,是健全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制度的生動寫照。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

經濟體制改革牢牢抓住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這個核心問題,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

民主法治改革邁出重大步伐,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

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民生保障制度基礎不斷鞏固,持續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綠色發展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鮮明底色;

黨的建設制度和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日益健全,黨的執政根基不斷鞏固;

國防和軍隊改革開創新局面,重塑重構軍隊領導指揮體制、現代軍事力量體系、軍事政策制度,為強軍事業注入強大動力;

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加強對外工作頂層設計,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戰略謀劃,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項項前所未有的改革舉措,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面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及時作出穩經濟所有部署,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有效激發經濟韌性與潛力,我們穩住了;

面對突如其來的世紀疫情,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統一指揮、全面部署、立體防控,我們頂住了;

面對消除絕對貧困的世界難題,盡銳出戰、攻堅克難,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勝利了!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善於運用制度力量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促進制度建設和治理效能更好轉化融合,中國式現代化展現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夏日,山東日照港。一字排開的萬噸貨輪,展現出港通四海的宏大氣魄。

“最年輕”的5億噸級港口、全球首個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年貨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正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力量,讓這座港口從寂寂無名到挺立潮頭。

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係之:“從中,我們應當堅定一種信念,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憑海臨風,海天壯闊。

聽,新時代改革開放大潮滂滂,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向著民族復興澎湃而去……

【責任編輯:劉峻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