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推動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擘畫

2024-06-23 11: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

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人才、創新的戰略意義提升到新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和世界發展的歷史新方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部署推進一系列重大科技發展和改革舉措,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進入新時代,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強國建設蹄疾步穩,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迸發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澎湃動力。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

中國空間站遨遊太空、“奮鬥者”號深潛萬米海底、“中國天眼”巡天觀測;國産大飛機C919投入商業運營、國産大型郵輪成功建造……進入新時代,科技創新突破不斷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升,標注著高品質發展的生動實踐,描繪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圖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我國經濟要往上發展,實現高品質發展,成為一個經濟強國,就要靠科技”。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大潮涌動,必須牢牢把握戰略機遇,奮力搶佔科技制高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作出一系列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謀劃,為新時代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2016年5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號召:“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2018年5月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赴貴州考察,通過視頻察看“中國天眼”現場,殷切囑託廣大科技工作者:“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在一些領域要保持領跑優勢,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中國電科産業基礎研究院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

…………

明確方向,繪就藍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同時提出建成科技強國的目標。

看準了就抓緊幹。

科技投入逐年遞增——2012年至202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從1.03萬億元增長到3.3萬億元,研發人員總量多年保持在世界首位;

創新佈局日益完善——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構建,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科研能力持續增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拔節生長;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揭榜挂帥”不問出處,人才評價體系不斷優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釋放創新潛能、激發創新活力。

澆灌創新之樹,結出纍纍碩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建設科技強國的基礎日益堅實。

“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

“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

“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系統闡述了推進我國科技創新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和基本要求,為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科學指引、注入強大動力。

方向上佈局,路徑上落子。

基礎研究的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基礎研究的深邃洞察。

堅持“四個面向”,廣大科研人員勇闖“無人區”,下好“先手棋”,致力於從源頭解決實際問題。2023年,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增長9.3%,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5年超過6%。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不來的。”

川滇交界,白鶴灘水電站全力運轉;伶仃洋上,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通過交工驗收……關鍵核心技術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閃耀著廣大科技人員自立自強的奮鬥姿態。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準的科技中堅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國家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堅實科技支撐。

“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産力”,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再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對發展新質生産力進一步作出全面闡釋、系統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回答了“什麼是新質生産力、為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産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大問題,為新征程上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新質生産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科技創新與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係。

量子電腦“九章三號”只需百萬分之一秒,就能求解現有超算200億年才能解出的特定數學問題;借助藥物分子大模型,科研人員將先導藥的研發週期從數年縮短至1個月……一個個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佈局建設未來産業,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

向高攀登,傳統産業改造提升。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煤炭間接液化示範項目廠區,在科技“催化”下,煤炭製成化纖做衣服,用於製造醫用縫合線,甚至液化成油助推火箭上天、船舶出海。

向新而行,新興産業培育壯大。北京中關村亦莊園,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設立3年多來,測試里程已近3000萬公里,提供常態化出行與生活服務超1160萬人次。

向上飛躍,未來産業佈局建設。雄安新區,以衛星網際網路、時空資訊服務、空天飛行器三大賽道為引擎,空天産業創新生態加快形成。

向綠邁進,綠色生産力不斷夯實新質生産力。目前,我國已在國家層面累計培育綠色工廠5095家、綠色工業園區371家。

“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指導,為新征程上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圍繞積體電路這個戰略性産業,從研發設計到封裝測試,長三角三省一市各展所長……挖掘自身潛能、發揮特色稟賦、順應産業趨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新動能新優勢在創新中國廣袤大地上盡情奔涌。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2022年,科技部與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合啟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截至目前已累計發佈“企業出題”的48項重點揭榜任務,揭榜單位數量超過380家,揭榜任務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制度創新的“試驗田”,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培育更多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

“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要緊扣制約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突出問題,圍繞創新要幹什麼、誰來組織創新、如何支援激勵保護創新,持續深化改革攻堅,加快建設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許多重大科技體制改革議題指向激活企業創新主體內生動力,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深化改革按下快進鍵,創新引擎啟動點火係。

隨著重大舉措密集出臺實施,科技體制改革加速向縱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出重要指示。

中國科學院、中交天和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等20多家單位,歷時近千個日夜的協同攻關,實現超大直徑盾構機國産化突破。

建立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新時代以來,我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漸成體系,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促進産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習近平總書記對企業創新主體的成長髮展十分關心。

2023年,由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創新聯合體,“揭榜”武漢市科技局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獲得2000萬元研發資金支援。

加大政策支援力度推動企業參與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一系列“解渴”管用的政策同向發力,增添企業創新動力。“十四五”以來,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佔全社會比重超過77%,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穩固,創新實力進一步凸顯。

“我國科技隊伍蘊藏著巨大創新潛能,關鍵是要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這種潛能有效釋放出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推行分類評價,收集資源數量同樣納入職稱考核指標,不少科研人員近年來因此評上了高級職稱。

更多青年科學家唱主角、挑大梁;讓科研經費更好為“人的創造性”服務;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成果轉化通道更順暢……一系列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一個個體制機制障礙被破除,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

廣袤大地上,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科技強國征途上,一個個科技尖兵、科技方陣闊步向前。

***  ***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

萬水千山,道不遠人。新征程上,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只爭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勇攀高峰、頑強拼搏,加快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向著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奮勇前進!

(本報記者余建斌、吳月輝、喻思南、劉詩瑤、谷業凱、趙永新)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