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生物育種技術是什麼?今年24種本科新專業納入招生

2024-06-23 09:11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高考成績陸續公佈,志願填報工作也將開啟。今年24種本科新專業納入2024年高考招生,今天帶您來看——生物育種技術專業。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晶片”,種業是國家戰略性核心産業。當下我國在種業上面臨亟待破解的“卡脖子”難題,突破種源瓶頸,打贏種業翻身仗,人才培養和儲備是關鍵。

今年,生物育種技術專業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北京農學院、大連海洋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將開設這項專業。手握未來,生物育種,成為培育綠色高産的新希望。

一粒良種,千粒好糧。培育一粒性狀優良的種子,事關糧豐、民安、國富。隨著科技發展,現代育種正從傳統雜交育種向生物育種加速邁進,借助基因技術,從萬千種質資源中選取的普通種子,要經過怎樣的奇妙之旅,才能成為一粒良種呢?

如果您對此感興趣,希望未來可以探尋現代育種的“生長密碼”,不妨走入生物育種技術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生物育種結合了作物學、畜牧學、生物學、遺傳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通過現代生物資訊技術,培育創新動植物品種,推動農業生物育種實現從傳統“經驗育種”向高效“精確育種”轉變。

生物育種技術專業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著力夯實分子設計育種、基因編輯等現代育種理論基礎與前沿技術,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綠色高品質發展提供核心技術支撐和不竭動力。

農學中的植物生産類專業有哪些?

現在的農業不再是過去的傳統農業,而是用生物技術和資訊技術“武裝”起來的現代農業。而端牢中國飯碗,守護糧食安全的專業還有很多,比如農學門類下的植物生産類、動物生産類、水産類等,其中,植物生産類共設農學、園藝、植物保護、植物科學與技術等17個專業,約佔農學門類中專業的1/3。

陽光高考資訊平臺的數據顯示,農學專業本科就業率連續三年在80%—90%區間,處於中等偏上的狀態。而據人社部的預測,今後急需的8大類人才中,農業科技人才名列其中。

作為新興的交叉學科,生物育種技術在課程設置上,以遺傳育種專業課程為基礎,增設生物智慧育種、分子設計育種等新型課程,以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交叉學科課程。

畢業後去哪兒?聽從業者説

可見,新型農業已經不是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路子。從前搞育種和搞新品種改良,基本靠人工雜交,而現在利用基因工程就能夠得到抗蟲棉花、抗除草劑的大豆等等,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兩位在生物育種一線的青年從業者,帶考生們一起了解這些行業的真實工作狀態。

月季遺傳育種專家 李淑斌:我叫李淑斌,是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大學學了植物育種學,從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進入了一個“花花世界”,這麼看起來,是不是覺得這份工作既美麗又輕鬆?

如果我告訴你,我們每年要播下50萬粒種子,篩選上百個品種,只為培育出一朵滿意的月季花,你會不會就打退堂鼓了呢?其實,真正進入花卉育種領域,就像在你的面前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有句話説得好,“一花一世界”,那我們的工作就是用一粒種子來美化一個世界。

月季是全球第一大花卉。1000年前,我們中國人就培育出了能夠四季開花的古老月季品種。可是在現代花卉育種上,市場上90%的月季品種都需要進口,都要交專利費。讓每個花農都能種上中國人培育的月季品種,是我們每一位園藝花卉科學家的夢想。

過去的九年,我們跑遍了大半個中國,蒐集了大量的月季種質資源,通過反覆雜交篩選後代,已經建立了超過10萬份育種材料的月季基因庫。這株2米高的月季是我們新培育的品種,是遠緣雜家培育的後代,以後你送女朋友就不用送一束花了,扛著這一朵過去就行了。

在數字育種、分子育種等一系列新技術的助力下,我們正在加速解碼中國古老月季身上的基因密碼。這場追光逐熱的育種實驗,是不是有點像微觀世界的愚公移山,屢敗屢戰是我們的常態,我始終清晰地記得剛剛進入這個領域時的情景,當人們還在熟睡中,沾滿露珠的月季花已經在悄悄綻放,就像做了一個夢,夢醒了,花開好了。如果你對生物育種感興趣,願意從事花卉育種,歡迎和我們一起,來創制月季種子的“中國芯”!

家禽育種研究員 吳桂琴:我是吳桂琴,是一名家禽育種研究員。你們看,我手上這兩隻小雞,特別可愛吧!這一隻是蛋雞,這一隻是肉雞。可就是這兩個小傢夥,讓我們在過去很長時間裏受制於人。為什麼呢?因為它們産自歐美,曾一度佔據我國市場的80%以上。

你們肯定會説那我們自己育唄。育種可不是簡單的事。國外為了控制核心技術,賣給我們的雞苗不能直接用來育種,就好像無籽西瓜。他們不僅掌控定價權,供種數量、交付時間也由他們説了算。一旦發生疫情或者貿易壁壘,我們就不能自由地吃雞了。要知道,我們可是美食大國,中國人每年吃掉的白羽肉雞有60多億隻,雞蛋有4000多億枚。

為了不再受制於人,我從2003年上研究生就開始“和這只雞較量”,博士畢業參加工作繼續“聞雞起舞”,二十年如一日,育種就像是拿著無數把鑰匙去打開一個黑箱子,用學到的專業知識在幾百萬隻雞裏探索,設計近百個組合,最終我們培育出五個蛋雞品種和三個肉雞品種,打破封鎖,讓中國人的飯碗裝上咱自己的雞蛋和雞肉!

在突破種源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過無數的困難,但是不斷創新迭代的生物技術,正在加速我們育種闖關的進程。現在我工作的每一天變得不僅有意思,也更加有意義了。怎麼樣?聽得這些,準備進入大學的同學們,你們激動了嗎?

我的老師張沅先生曾講過這樣一句話:“育種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藝術。”如果你有科學家的創造力,又有藝術家的想像力,那就來吧,和我們一起在動物育種的海洋裏激活潛能,一起見證中國種業的高品質發展!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