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中法兩國聯手探秘來自宇宙深處的伽馬暴

2024-06-23 09: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新社西昌6月22日電 題:中法兩國聯手探秘來自宇宙深處的伽馬暴

作者 國璇

22日15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拔地而起,直衝雲霄,成功將中法兩國聯合研製的中法天文衛星(SVOM)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完成。

中法天文衛星的主要研究對像是來自宇宙深處的伽馬射線暴,即伽馬暴。伽馬暴是迄今已知的除宇宙大爆炸外最劇烈的爆發現象,涉及從恒星、星系到宇宙學等天體物理學中的多個領域。它在幾秒鐘內釋放的能量,超過太陽一生釋放的能量總和,被稱為宇宙中最強大的事件。深入觀測和研究伽馬暴有助於幫助人類解決基礎科學中的若干重大問題。

6月22日15時,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法天文衛星。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中法天文衛星中方首席科學家魏建彥表示,中法天文衛星由衛星平臺和4台有效載荷組成,採用中方主導、中法聯合研製、共同分析科學探測數據併發表科學研究成果的合作方式。其中,中方提供伽馬射線監視器和光學望遠鏡2個有效載荷,法方提供硬X射線相機與軟X射線望遠鏡2個有效載荷。

要捕捉伽馬暴這一天文“奇觀”並非易事。伽馬暴的變化非常快、持續時間短,對空間設備與地面望遠鏡的廣度和精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當伽馬暴爆發時,硬X射線相機、伽馬射線監視器、地基寬視場相機陣在第一時間觀測伽馬暴的能譜特性,在‘廣撒網’的同時給出低精度定位。依據定位,軟X射線望遠鏡、光學望遠鏡和地基的後隨觀測望遠鏡觀測伽馬暴的余輝,並給出高精度定位。地面其他更大口徑的望遠鏡,利用高精度的定位資訊,開展更深入細緻的觀測和研究。”魏建彥介紹説。

魏建彥稱,4台有效載荷儀器通過協調觀測,覆蓋了從高能到近紅外等多個波段,結合具備實時下傳能力的星地網路,能實現前所未有的天地一體化多波段聯合觀測能力。“舉例而言,當中法天文衛星發現了伽馬暴的信號,可在1分鐘左右將其傳送到地面。地面站接收信號後,通過地面科學中心傳送至各個地面觀測站,實現快速的天地互聯協同觀測。”此外,中法天文衛星還具有自主響應、高姿態穩定性和長壽命等優勢,是目前綜合能力最強的伽馬暴多波段探測衛星。

作為中法兩國的高層級合作,中法天文衛星項目自2005年啟動論證,歷經方案設計、初樣和正樣研製,至2024年衛星發射,經歷了近20年的漫長歲月。二十年磨一劍,中法雙方深度耦合,共克難關,推動衛星研製工作有序進行。

中法天文衛星中方項目經理張永合回憶道,兩國各有百餘人規模的工程團隊,每年會舉行2到3次大型會議,日常也通過電話、郵件、微信和視頻會議等方式開展密切交流。“前期階段,雙方在文化、工作方式和技術理念上存在一些分歧,但我們秉持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態度,經過多年磨合和溝通協調,合作越來越默契和順暢。”

在法方首席科學家貝特朗·科迪爾(Bertrand Cordier)看來,與中方共同探索浩瀚蒼穹的過程是一段美好而難忘的經歷,雙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兩國技術人員都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全力以赴,充分發揮各自技術優勢,面臨困難時始終保持樂觀。到最後,我們不只是兩支合作的隊伍,而是融合成一個團隊。”他説,中法天文衛星取得的科研成果會向世界共用,“該項目是太空探索國際合作的範例”。

從2018年中法海洋衛星成功發射,到嫦娥六號探測器搭載法國氡氣探測儀,再到中法天文衛星項目的順利合作,中法兩國在航太領域的合作成果豐碩。“中法同為世界航太大國,未來,兩國將積極推進在發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等方面的合作,不斷揭示宇宙奧秘,增進人類認知,推動航太事業廣泛造福兩國和世界。”中國國家航太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劉雲峰説。(完)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