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走入南疆戈壁 外媒記者所見“黑”與“白”

2024-06-21 00: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疆沙雅縣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沙漠約佔全縣面積的80%,“沙土黃”是這裡的主色。19日,16國媒體人跟隨“走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主題採訪團到訪新疆沙雅,從“沙土黃”中看到“黑”與“白”。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落在漫漫戈壁,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産業園區內的太陽能光伏板便開始了一日的工作。沙雅縣全年平均日照逾3000小時,項目正式投入運營後,園區內54萬餘塊組件的年均上網電量約可供11萬戶家庭使用。

黑色的太陽能光伏板列隊排布,在陽光下映出耀眼光芒。烏茲別克《安格連真理報》主編穆斯塔菲娜·阿爾米拉對這一場景感到熟悉。“這讓我想起中國企業在撒馬爾罕投建的光伏電站。”她介紹,烏茲別克每年有300多個晴天,適宜發展光伏發電項目,不僅帶來綠色清潔能源,還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可以想見,未來兩國合作空間廣闊。

6月19日,16國媒體人跟隨“走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主題採訪團到訪新疆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産業園區。張楊彬 攝

除清潔能源外,新疆棉花生産也是多位首次來疆的外媒記者關注的問題。當日,參訪團來到沙雅縣德民農牧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兩萬多畝的棉花田還未到收穫季節,但從長勢良好的枝葉已能預見大地蓋上“白棉被”的壯闊景象。

聯合社負責人賽迪爾丁·艾海提介紹,入社農戶每年每畝享有700元人民幣的保底收益,當畝産達到一定數量時,超出部分可進行二次分紅。“我們播種用播種機,打藥用無人機,採摘用採棉機,機械化程度達到95%。”他指出,聯合社集中採購的成本低,加上技術與管理優勢,棉花的産量與品質都得到提升,“農戶的收入自然就高了嘛!”

當地農民艾力·艾合買提與妻子目前都在聯合社工作,二人除了土地保底收入與分紅外,還能拿到社裏每月發的工資。艾力説,這足夠讓一家五口過上好日子。有外媒記者問,在聯合社工作感覺如何?艾力靦腆地笑了,“不僅收入提高了,而且我最小的孩子在附近上幼兒園,在這上班,我們能照顧好孩子們。”

6月19日,外國媒體人在新疆沙雅縣德民農牧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採訪當地農戶艾力·艾合買提(右二)與他的妻子(右一)。張楊彬 攝

“新疆棉花品質好是有目共睹的。而西方國家卻炮製所謂的‘強迫勞動’等謊言制裁相關企業。”瑞士獨立媒體人娜塔莉·貝內利説,這些西方國家並不真正關心棉花品質或中國棉花企業的勞動者權益,只想發起一場經濟戰爭,遏制中國發展。

娜塔莉説,來過新疆的人都能看到這裡的生活祥和美好,“我甚至難以想像‘強迫勞動’這個謬誤從何而來。我們來此的目的正是通過媒體向西方民眾展現真實的新疆。”

6月19日,16國媒體人跟隨“走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主題採訪團到訪新疆沙雅縣。圖為沙雅縣公路兩側的治沙舉措。張楊彬 攝

車輛行駛在沙雅縣公路,採訪團對窗外景色感到好奇——網狀草方格星羅棋佈,其後是一棵棵碧綠的梭梭。當地林草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在為沙漠“鎖邊”,治沙造林。如今,沙雅縣的風沙天氣明顯減少,黃羊、塔裏木馬鹿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增多。

曾經是生物學家的瑞典《新聞之聲》主編托比楊·薩瑟松對此很感興趣,“我關注生態議題,尤其是荒漠化防治方面。新疆的沙漠面積非常大,能讓這裡再次變綠,可想而知需要付出的努力與智慧,這為世界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提供了經驗。”(完)


【責任編輯:趙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