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文化中國行|河北正定:文化“活”起來,旅遊“火”起來

2024-06-18 15:56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石家莊6月17日電 題:河北正定:文化“活”起來,旅遊“火”起來

新華社記者閆起磊、鞏志宏

夏日傍晚,登上雄偉的正定古城南城門遠眺,古街古樓映入眼簾,古塔古寺錯落有致,宛如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絡繹不絕的遊人在此邂逅歷史、品讀文化,感受穿越時空的千古之美。

“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擁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現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館藏文物7600多件,建築學家梁思成曾三訪正定,驚喜于其古建築之豐富珍貴,稱“實在讚嘆景仰不能自已”。

  夕陽下的正定開元寺須彌塔和鐘樓。(梁子棟攝)

近年來,正定先後實施城門保護恢復、古寺群落修繕、陽和樓復建等一系列古城風貌恢復提升工程,將傳承歷史文脈同古城保護相結合,讓古城記憶可見可觸,讓歷史文化可感可知,不斷拓展文旅融合空間。

古樸的開元寺塔旁,玻璃罩下的考古發掘現場引人注目,遊客可直擊自唐朝以來的古井、古城墻、古街巷等七個歷史時期疊加的文化地層遺跡,“零距離”觸摸城市根脈。

在古城中心區域,被稱為正定九樓之首的陽和樓巍然矗立。金元時期,這裡曾是元雜劇的創生和演藝中心之一,現在又成為“老曲新唱”的重要場所。每天華燈初上,這裡燈火通明、樂聲悠揚,惠民演出依次登場。

  遊客在河北正定榮國府參觀遊玩。(梁子棟攝)

文物與人相近,人與古建相親,古老與現代融合,浸潤出正定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旅遊業態。

隆興寺的大悲閣內,屹立著我國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銅鑄千手觀音立像,其藝術之精湛、歷史之厚重讓人震撼。大悲閣外,《千手觀音》舞蹈舞姿優美,展現獨特東方神韻。

陽和樓前的關帝廟,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正在創作劇目;身披鎧甲、手持長槍的“趙子龍”帶隊巡街,提醒遊客安全出行……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演員扮演的正定歷史名人“跨越時空”而來,為遊客帶來別樣體驗。

除了實景演繹,數字技術“賦能”正為古城文旅融合帶來新動力。

駐足隆興寺摩尼殿前,打開“自在正定”公眾號,一幅實景導覽圖呈現在眼前,滑動手指便能聽到詳盡解説。“雖然首次來正定,但遊玩起來一點障礙都沒有,只要跟隨提示,就能一處不落地領略古城文化。”一名外地遊客説。

“一部手機,遊遍古城”。在正定,遊客不僅能享受線上購票、語音導遊等服務,還能跟隨全景VR“雲遊”古城。近年來,正定推動旅遊景區數字化建設,通過數字技術與文旅資源深度融合,為遊客帶來鮮活的感官體驗和暢快的文化享受,讓文旅資源煥發新生機。

  遊客在河北正定南城門遊玩。(梁子棟攝)

漫步古城,遊人如織,秩序井然。

景區建成多個直飲水免費供應點,遊客可一解暑熱;直飲水供應點及一些公廁休息廳內,多個充電口可解遊客“燃眉之急”。

近年來,正定持續改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在全國率先推行政企單位衛生間、停車場、開水間免費對遊客開放,全縣4.48萬個停車位免費停車,18處免費直飲水機、上千個便民座椅,為遊客提供舒適的出行體驗,營造出景城一體、共建共用的旅遊環境。

“正定深挖歷史底蘊,創新旅遊業態,聚焦古建古塔、紅樓文化、三國名將等正定符號,持續推進文旅深度融合,讓文物活起來、文化興起來、旅遊火起來,千年古城正在綻放新光彩。”正定縣副縣長、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黨組書記王素剛介紹説,今年一季度,正定古城接待遊客1292.72萬人次,同比增長200.23%;門票收入2143.16萬元,同比增長107.63%。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