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買不起的“美國夢”

2024-06-16 09:10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經濟日報

美國有一條百年公路——66號公路。它從位於中部的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的密歇根湖畔,一直延伸到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的太平洋海岸,跨越8個州和3個時區,全長約4000公里,1926年被認定為美國第一條全天候高速公路。

66號公路是美國文化的代表之一。它象徵著流動和對“美國夢”的追求,既見證了這個國家西部開發的歷史,也在大蕭條時期為沿途城鎮經濟復蘇作出了貢獻。

然而,如今的66號公路沿途至少有20萬座建築被遺棄,曾經的繁華之地淪為一座座人煙稀少的“鬼城”,就像正在迷失的“美國夢”,只餘下懷舊之情。

“這條路一直是一面鏡子,反映著這個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美國歷史學家邁克爾·沃利斯説。

340萬美元一個夢

“一對夫婦,兩個孩子,一套房子,還有一輛車和一隻寵物。”這是一個經典的“美國夢”,象徵著經濟上的成功和生活的舒適。

這個目標看上去不難實現。但是,現在的美國老百姓真的能負擔得起這樣一個“美國夢”嗎?

研究發現,如今實現“美國夢”的成本,要比大多數美國人一生的收入高很多。

今年,美國“查利率”網站在一項研究中詳細計算了美國50個州“美國夢”的真正成本。算出來的結果是,目前夏威夷州的“美國夢”最貴,每年實現成本超過26萬美元,接下來是加州的近24.5萬美元,最便宜的密西西比州也需要近11萬美元。

與“美國夢”的成本相比,美國人的收入是怎樣的情況?在密西西比州,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略低於5.3萬美元,大約只付得起半個“美國夢”;夏威夷州中位數約9.5萬美元,加州約9.2萬美元,離“美國夢”的差距比密西西比州更遠。

該網站首席數據研究員安德魯·默裏説:“最終,這項研究凸顯了美國人要想舒適地過上四口之家的生活,必須攀登多麼高的一座山。”

可能有人會説,既然實現“美國夢”是一個人生目標,那就不能局限於以年度數字來衡量,要以一生的數據來計算。那麼,這個結果又是怎樣的?

根據金融網站“投資百科”去年12月發佈的一項報告,從結婚到退休,美國人一生大約需要340萬美元才能實現“美國夢”,而美國人一生的平均收入約為230萬美元。

網站主編凱萊布·西爾弗説:“‘美國夢’之所以成為搜索次數最多的詞語之一,是因為人們認為它離他們越來越遠。”

未曾見過的通脹壓力

“如果我們再什麼都不做,我擔心‘美國夢’將徹底不復存在。”2023年8月,在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首場共和黨內競選人電視辯論中,總統競選人維韋克·拉馬斯瓦米如是説。

總統競選人的話是為了吸引選民,但他們口中的這些擔憂,反映的卻是許許多多美國人的現實焦慮。

這種焦慮可以從美國社會宗教研究所與布魯金斯學會聯合進行的調查中讀出一二:72%的美國人擔心沒有足夠的錢過退休生活;超過60%的美國人擔心無法負擔醫保、住房或日常開銷;55%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文化和生活方式變得越來越糟糕;77%的美國人認為國家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通向“美國夢”的路變得越來越虛幻。

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400萬戶美國家庭失去了房子,超過900萬人失去了醫療保險,近11萬億美元的家庭財富蒸發……

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出臺多輪量化寬鬆政策,新冠疫情暴發後,美聯儲又祭出無限量化寬鬆,將通脹推升至40年來高點,給美國帶來“一代人未曾見過的通脹壓力”。

2021年以來,美國的年均通脹率超過5%。與此同時,消費者價格指數飆升,在截至今年3月的12個月內上漲了3.5%。美國民眾對通脹的預期在不斷上升,5月份一年期通脹預期從4月份的3.2%上升至3.5%,五年期通脹預期則從4月份的3.0%上升至3.1%。

而美國民眾的工資漲幅卻跟不上通脹,這意味著其購買力正在迅速被通脹吞噬。去年12月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美國工薪階層表示,過去12個月他們的工資漲幅落後於通脹步伐。

殘酷的現實正在擊潰美國民眾的“美國夢”,悲觀情緒正在各個群體中蔓延,尤其是年輕一代,已經放棄了“美國夢”。很多30歲及以下人群正在將“美國夢”重新定義為:專注于利用自己擁有的一切過上最好的生活。

美國廣播公司和民調機構益普索最新的調查顯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美國夢”仍存在。

平等僅僅是個夢想

“美國夢”一詞真正被提出來是在1931年。那一年,美國歷史學家詹姆斯·特魯斯洛·亞當斯在《美國史詩》中寫道:“在美國夢的土地上,每個人的生活都應該變得更好,更富裕,更豐富,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或成就享有機會。”

近百年間,這段描述曾吸引和激勵世界各地的移民去美國尋夢,他們以為“美國夢”不僅是對財富的追求,還代表著跨越社會階層的機會。

然而,從“美國夢”一詞誕生的背景來看,這個詞與其説是提出美好的理想,不如説是對現實的反思。

彼時,美國“鍍金時代”落幕不久。在“鍍金時代”,美國完成了向工業資本主義的轉型,經濟實現了巨大發展,一些人白手起家成為鐵路大亨、石油大王,成就了一批一夜暴富的神話。隨後,實現暴富的投機商人又進化成了壟斷資本家或寡頭,洛克菲勒、范德比爾特、摩根、卡內基等家族從此誕生,成為控制美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龐大力量,也掌控了更多普通美國人的命運。《費城時報》在1900年就看清了本質:美國創造了“財富的私人壟斷、政府的私人壟斷、教育的私人壟斷,甚至是道德的私人壟斷以及生産條件的私人壟斷”。

“鍍金時代”之後的“進步時代”,要回應之前不受監管的資本主義。但是,這段時期很快就結束了。接踵而至的是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也正是“美國夢”一詞正式誕生的年代。

人們用“美國夢”這個詞來抗議不平等,提醒普通民眾如果要實現機會均等,就得遏制壟斷資本主義。

然而,時至今日,機會均等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説仍是奢侈品。

美國“機遇洞察”組織統計了1970年以來50年的數據稱,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發現,實現“向上流動”日益困難。

50年來,中産階層在美國總收入中所佔的份額下降了19個百分點,而富人階層在美國總收入中所佔的份額提高了20個百分點。

今年3月,美聯儲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末,美國前1%富人的財富達到了44.6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根據美聯儲的定義,財富超過1100萬美元的人為美國最富有的1%。後50%的人在整個2023年增加的財富,只相當於最富有1%的人在一個季度內積累的財富的十分之一。

“我們已經偏離了‘平等、自由、機會和民主’的理想。”普利策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萊昂哈特如此感嘆破碎的“美國夢”。

(據新華社電)

【責任編輯:吳佳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