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千方百計呵護好傳承好我們的典籍——訪山東大學教授杜澤遜

2024-06-14 09: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023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蘭臺洞庫,參觀“漢藏蒙滿文大藏經雕版合璧”和“《四庫全書》合璧”庫展,詳細了解館藏精品版本保存情況。“合古今而集大成”的《永樂大典》,以韻為綱,以字隸事,習近平總書記也牽掛著它們的整理修繕。

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由山東大學牽頭,國內70余所高校200余位專家應邀參與,山東大學教授杜澤遜擔任項目主持人。《永樂大典》整理研究有哪些新發現新進展,接下來有哪些安排?近日,我們採訪了杜澤遜。

《永樂大典》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七八千種典籍。600年風雨滄桑,經逢戰亂、火災、盜匪、流散,《永樂大典》從成書之初的萬冊巨帙到現在存卷不足全本總量的4%。近現代以來,眾多學者為《永樂大典》的保護、整理、研究而奔忙。文史學家鄭振鐸曾感嘆:“假如《永樂大典》全部保存到現在的話,我們對於中國古文學史的面貌是可以看得更完全的。”

2020年,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徵求《永樂大典》整理工作的意見,作為小組成員,杜澤遜提出對《永樂大典》做系統整理並給出6條建議。2021年,“組織《永樂大典》、敦煌文獻等重點古籍系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列入《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推進基礎古籍深度整理出版”。

“重視典冊文章的修治,是我們的文化傳統。”杜澤遜向我們舉例説,北宋修《太平禦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和《冊府元龜》,總計達3500卷。“今天要研究中國小説史,需要看《太平廣記》;研究唐代文學,《文苑英華》是頭等重要的書。”再比如《九章算術》,到清代乾隆時期僅存5卷,後4卷失傳。所幸明代修《永樂大典》時大都被引用,到了清代修《四庫全書》,四庫館臣戴震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基本恢復了《九章算術》的全貌。《舊五代史》一度失傳,如果不是四庫館臣邵晉涵從《永樂大典》中一條條輯出來,“二十四史”恐怕只能稱作“二十三史”。

在杜澤遜看來,“我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典籍,記載了古人的社會理想、家國情懷、精神追求、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很多古籍版本湮滅在歷史長河中,《永樂大典》以類書編纂方式將它們保存下來,因此被視為“輯佚古書的淵藪”。把分散在《永樂大典》各個角落的“隱書”輯出來,讓它們重現人間,這是傳遞到杜澤遜等學者們手中的“接力棒”,也是他們千方百計要做好的一件大事。

《永樂大典》成書時有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大約3.7億字。即使現存不足全本的4%,也有400多冊、800余卷,高品質完成整理研究任務,是一項極大的挑戰,也是一項艱巨的考驗。

第一步要解決“看不懂”的問題。“看不懂怎麼辦,那就加標點。”杜澤遜説:“標點、註釋是為了現代人更好地理解和閱讀。閱讀沒有障礙,才能夠接續傳承,就像寶物一樣,只有接在手上才能傳給後人。”

《永樂大典》用圓戳斷句,800多卷,幾乎每一卷都有10余處錯誤。《永樂大典》包攬百科,從天文曆法、禮儀宗教、地理軍事到中醫中藥再到稅收、航運,有很強的專業性。涉及不同學科行業的200多位專家,採取網上辦公的方式,先把細則梳理清楚,然後根據專業所長,每人分配兩卷,兩人一組,改過之後再相互復審。到2023年底,200多位專家已看完兩遍。杜澤遜介紹,今年,項目組的十幾位骨幹專家又組織了一輪“會診”,大家面對面、一冊冊地復核,依然發現一些問題。於是,又從200多位專家中聘請了100多位,作為《永樂大典》標點本的定稿專家。“這一輪審校完畢,再經過骨幹專家的復審,就可以陸續交付中華書局,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版本的《永樂大典》。”杜澤遜説。

下一步進行“分書重編”的工作。《永樂大典》具有資料性、工具性,其中引用的文本對於研究者具有3個功能:找到已經失傳的古籍,找到傳世古籍的早期版本,找到分類的資料。杜澤遜和學生們採取先拆書再重新編排的辦法。杜澤遜説:“就像拆房子,拆的過程中知道當年是怎麼黏合起來的,把拆出來的磚、瓦、木頭分類。”按照計劃,拆完後將形成《永樂大典》版本的《詩經》《周易》《史記》《漢書》等。全部完成後,再形成一個“分書重編”版本的《永樂大典》,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

杜澤遜研究生一畢業,就參加了王紹曾主持的《清史稿藝文志拾遺》,還參加過季羨林、戴逸兩位專家主持的重大項目。作為“《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項目主持人,他坦陳對許多參與的學者懷有一份歉意。重大工程勢必曠日持久,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古籍整理被視為冷門學問,要求參與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在考核、待遇等方面不斷完善,大家才能更無後顧之憂,在冷門中沉得下心、鑽得進去。”杜澤遜説。

“我們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前提是先接觸文化遺産,看得懂,才能傳承,進而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杜澤遜説。千方百計呵護好傳承好我們的典籍,“把這件大事辦好”,任重道遠。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3日 20 版)

【責任編輯:劉峻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