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山東日照推動海岸線修復治理,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2024-06-13 10: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山東日照海岸線風光。日照市委宣傳部供圖

孟淩峰(中)與同事在研究海岸線修復工程圖。張海鵬攝

遲帥在修剪海邊植被。本報記者王者攝

滕軍在拍攝海灘照片。本報記者王者攝

申璐在晾曬客房床單。本報記者王者攝

日照濤雒鎮天台山一處民宿。日照市委宣傳部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大家要一起動手,共同建設和呵護美好家園。”

近年來,山東省日照市對沿海裸露場地及岸線破損處進行生態修復,建成約28公里的陽光海岸綠道,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運動休閒好去處。當地以生態修復和綠道建設為依託,不斷推動文旅産業升級和人民生活品質提升。

日前,本報記者實地探訪日照海岸線,了解當地修復治理海岸線生態環境的成果和經驗,記錄工程建設者、保護者和當地村民的故事。

——編 者

工業岸線新生:東煤南移,退岸還海

“這片沙灘可是我們填出來的嘞”

地點:山東港口日照港石臼港區煤炭作業區碼頭

人物:山東港口工程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專家孟淩峰

沿著海岸公路,驅車進入日照港石臼港區煤炭作業區碼頭。穿行碼頭作業區,只見一片海灘波光粼粼,岸邊步道旁花開正艷,水面上海鳥自由翱翔……

孟淩峰帶著記者踏進軟軟的沙灘,“你瞧,這片沙灘可是我們填出來的嘞!”

“這裡以前是煤炭堆場東護岸。”孟淩峰從文件包裏翻出一張老照片。照片中黑黢黢一片,護面塊體無序堆放在海岸邊,沙灘上佈滿煤渣、碎石。

2017年10月,日照港啟動“東煤南移”工程,將靠近主城區的石臼港區東區煤炭運輸功能逐步搬遷到遠離城區的石臼港區南區,海邊護面塊體拆除,開放的海面逐漸顯現。

“退港”容易,“造灘”卻面臨一些技術難題。

沙子從哪來?“如果從陸地挖沙會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施工成本也高。”孟淩峰把視線轉向大海。當時,日照港正在實施石臼港區南區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疏浚航道的廢棄物中包含大量沙子。孟淩峰實地勘測取樣,經過反覆試驗證實其符合造灘條件,且體量滿足整個沙灘用量。“我們從深水航道疏浚過程中取沙,去除上層淤泥後,將沙子直接吹填到海中,形成沙灘。”孟淩峰説,整個項目使用了460萬立方米沙子,吹填平均深度超過10米。

沙子怎麼留?為了實現沙子在海岸邊充分沉積、避免被潮水衝散的目標,建設團隊邀請中國海洋大學等多個科研院所,根據海浪、洋流運作規律,進行數模、物模實驗,創新性提出以曲線形長堤製造沙灘的方法。海岸北側建設274米連接平臺、160米攔沙堤,南側建設294米潛堤、885.4米曲線形攔沙堤。

2019年,項目竣工,共計恢復1882米的生態岸線,新增沙灘面積約46萬平方米,海岸線生態環境和周邊海域水質顯著提升。孟淩峰笑著説,在海岸線生態修復過程中,他見到了許多之前不曾見過的動物,“環境變好了,生物多樣性更豐富了,這裡面有我一份貢獻,我很自豪。”

郊野岸線蝶變:河海共治,清淤增綠

“讓植被更好地涵養水土、守護岸線”

地點:日照市兩城河口國家濕地公園

人物:日照山海集團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遲帥

日照海岸線北端,兩城河從這裡奔流入海。岸邊的濕地公園內,松柏蒼蒼,花飛蝶舞,不時有市民騎行而過……

岸上,遲帥手握粗枝剪,正在修剪綠籬。近期,他組織工人養護濕地公園植被,對傾斜的樹木進行扶正加固並重新綁扎。

日照市北部海岸線大多為郊野岸線,散落著眾多傳統漁村。兩城河入海口本是一片鬱鬱蔥蔥的自然濕地,但當地村民大量私搭亂建,過度發展養殖業,導致河口濱水植被退化,入海口堵塞,海岸線急劇萎縮。

2019年,日照市啟動兩城河口濕地整治修復工程。“治海先治河,要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遲帥與同事們一起進入灘塗,首先拆除違規佔用河道的碼頭、水塘,然後進行清淤。

清淤過程中,若淤泥清運不及時,很容易被潮水衝散。因此,遲帥帶領工人們每天趕在漲潮之前開足馬力清運淤泥,半年時間清淤41.8萬立方米,兩城河的水又奔涌了起來。

接著,施工團隊在兩岸修整護坡。“護坡有助於涵養水土,還能有效防止風暴大潮帶來的自然災害,生態治理和防災減災功能融為一體。”遲帥介紹,護坡坡度為1:2.5,護坡下部鋪設生態土工布,框架內回填種植土,種植鹽松等植物。

在植被恢復過程中,團隊針對不同種植條件進行分類設計。比如,隨著治理的進行,9個河心島重新露出水面。為了扮綠小島,施工單位起先在上面試種鹼蓬草,但潮汐沖刷力強,難以達到預期的生態效果,於是又換種更合適的海蘆葦。

2022年9月,兩城河口濕地整治修復工程竣工,兩城河口南側河岸建設生態護坡1730米,恢復濕地植被42.7萬平方米,入海口一帶的海岸線生態環境得到徹底扭轉。

“我們要精心呵護,讓植被更好地涵養水土、守護岸線。”見證兩城河入海口由泥沙淤積、河道乾涸的灘塗變成岸綠景美的生態廊道,遲帥深有感觸地説。

鞏固治理成果:加強巡查,共同守護

“生態好,發展底氣才更足”

地點: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劉家灣村

人物:劉家灣村灣段灣長滕軍

晨光熹微,挎上水壺,戴上遮陽帽,滕軍出門前對老伴説:“俺今天要巡灣去,中午就別留飯了。”

滕軍是劉家灣村黨支部書記,自打2019年當上灣長,他每個星期都要抽時間巡護轄區海灣。“有破壞海岸生態的現象第一時間制止、上報。”他説,“生態好,發展底氣才更足。”

日照市將全市海岸線劃分為13個海灣,每個海灣分成若干灣段,每個灣段設置一名灣長,負責管護海洋岸線、維護海灘清潔。

劉家灣村灣段全長近3公里,全程走下來,滕軍要花一個半小時。遇到養殖塘,要仔細檢查是否出現新的排污口;海灘上有垃圾,小塊的就順手撿起,大件的一時不好處理就及時上報……

巡至劉家灣趕海園北側,滕軍看到海灘盡頭堆積著一些垃圾。他用手機打開“智慧灣長”綜合資訊平臺,對現場進行拍照上傳,併發送實時定位資訊。滕軍説:“後臺收到資訊後,會及時把情況派單到日照市東港區灣長制辦公室,會同屬地鎮(街)當天進行清理。”

巡灣結束,臨近中午,來不及吃飯,滕軍就直奔村裏的眾邦水産養殖公司。前段時間,公司新上尾水迴圈利用設備,建設生物砂濾處理池,對養殖水實現迴圈再利用,從源頭上杜絕污水向海排放。水質達標不達標?處理符合不符合要求?滕軍一定要來現場看一看,心裏才踏實。

據了解,日照全市共有海水養殖排口1208個,各區縣生態環境部門逐戶、逐棚開展養殖尾水治理工作,按照一場(棚)一池的要求配備治污設備;上個月,山東省地方標準《海水養殖尾水排放標準》實施,對處理標準、監測要求等作出詳細規定。

來到眾邦水産養殖公司,日照市生態環境局東港分局工作人員丁明明正在迴圈池中取樣。“我們將委託第三方檢測,及時將檢測結果通報企業。”丁明明説。

這時,滕軍的電話響起,清理垃圾的工作人員已在趕往海灘的路上,他放下電話,也趕了過去……

共用發展機遇:賦能産業,助力增收

“我們吃上了旅遊飯,多了條致富路”

地點:日照市山海天旅遊度假區張家臺村

人物:張家臺村村民申璐

“嘟——”一艘遊輪緩緩停靠在張家臺村外的碼頭上,申璐時不時探頭張望……

前不久,日照市開通世帆賽基地碼頭到張家臺村的遊輪線路,全程8.6公里,沿途海岸線風景盡收眼底。“現在,我們吃上了旅遊飯,多了條致富路。這不,我今天就來接住宿的遊客。”申璐説。

“馬路對面就是我們村,這是我們的陽光海岸綠道……”看到遊客王婷一家三口拉著行李箱走來,申璐趕忙迎上前去,介紹村裏的情況,“沿著這條陽光綠道,咱們可以聽海邊音樂會,還能看沉浸式演出,體驗一把星空露營。”

跟隨申璐的腳步走進村裏,各式民宿鱗次櫛比,外墻上的彩繪顯示出村莊的活力。

近幾年,伴隨海岸線生態修復持續向好,海邊修建了不少景觀設施,前來張家臺村旅遊的遊客日漸增多。截至目前,全村共有100多家民宿,1/3以上村民從事文旅相關産業。

今年2月,申璐翻新老房子開辦民宿。上個月,山海天旅遊度假區文化與旅遊局召集全區2500多名民宿從業人員,開展免費業務培訓。培訓班上,申璐掌握了插花、茶藝等技能,還學到不少短視頻運營的方法。課程結束後,申璐開設了新媒體賬號,宣傳自己的民宿,平臺上持續增加的訂單,給了申璐信心。

“走,帶你們去海岸上的海洋美學館瞧一瞧。”在民宿餐廳吃過午飯,申璐邀請王婷一家去海邊走走看看。

海洋美學館原來是一處廢棄的育苗場,在海岸線整治過程中,山海天旅遊度假區盤活原有設施資源,將其打造成一處臨海景點。近年來,度假區打造了海洋美學館、城市書房等多個景點,今年以來共接待遊客300多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過20億元。

海岸上傳來陣陣歡笑,日照市生態環境局正在舉辦“喚綠之旅”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環保志願者帶領孩子們開展海洋知識科普問答,製作環保主題手工製品。王婷的孩子也被吸引過去,加入其中。“提升青少年的海洋生態環保意識,日照這一點做得真不錯。”王婷豎起大拇指。

“海岸線就是我們的名片,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申璐望向與她從小相伴的海岸線,海浪拍打礁石,水花飛濺在空中,晶瑩剔透。

延伸閱讀

近年來,日照加強海洋生態治理與保護,建立各類海洋類保護區11個,劃定全海域海洋生態紅線,並深入實施入海河口海岸帶整治修復工程。截至目前,累計修復形成生態岸線約24千米,修復沙灘約128萬平方米,修復植被超過110萬平方米。

依託治理與保護成效,日照不斷推動濱海旅遊資源提質增效,建設28公里陽光海岸綠道,將萬平口景區、桃花島風景區、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等景區穿點成線,逐漸發展成為一條文旅産業軸線,演藝、市集、露營、民宿等多種業態分佈在綠道周圍,為市民遊客帶來多樣化文旅體驗。

(本報記者 王 者)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3日 06 版)

【責任編輯:劉峻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