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DNA動了!傳統文化出圈引領新國潮

2024-06-12 09:26

來源:現代快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當這屆年輕人與傳統文化相遇,會碰擦出怎樣的火花?

爆款舞劇《紅樓夢》火遍全國,一票難求;00後峨眉派女子功夫團閃現法國街頭,全網驚呼“帥炸了”;文博場館火熱出圈,文創成了“新中式出片神器”……

血脈覺醒,文化出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展現著它最鮮活的生命力。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新文化,新青年,年輕人正通過舞臺、視頻、直播等方式,打開思路,引領國潮,讓大眾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迷人風采。

新舞臺

爆款舞劇一票難求,古老崑曲驚艷海外

“三刷了還是很好看”“怎麼可以這麼淒美”“家人們求票求票”……如果現在還有哪位劇迷沒看過舞劇《紅樓夢》,那簡直是要痛苦得捶地板。自2021年首演以來,舞劇《紅樓夢》所到之處一票難求,成為中國演藝市場一張新的“爆款”名片。

舞臺上,演員們眼波流轉,衣袂翩翩,化身“紅樓夢中人”;舞臺外,黎星、李超、崔磊、李宜橙、趙博……青年導演、青年編劇、青年作曲,青春的氣息充斥著《紅樓夢》,他們以年輕人的理解與視角,去創新創作,塑造角色,將意蘊深刻的文學名著重構成符合當下審美的舞劇《紅樓夢》。


“我想(舞劇)之所以能夠成功,和它的美密不可分。”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朱怡淼認為,傳統美學植根在每個中國人的基因裏,有時一部經典文學、一首歌曲,就能喚醒這種中式審美。

喚起這種審美的,不只是舞劇。戲曲、民俗、典籍,哪都有它們的美好,劇院、街巷、河畔,哪都是它們的舞臺。

2023年9月,“文明遇·鑒:中國崑曲江蘇周”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開幕。巴黎的觀眾正經歷著一種前所未見的奇妙觀感:塞納河水流寂靜,中國女旦粉粧玉琢,舞著水袖翩翩走過;埃菲爾鐵塔下小徑,文生公子氣度不凡,與愛侶牽手的模樣令人艷羨……

一週的時間裏,巴黎的市民們與中國崑曲相遇,各類活態展示、專題展覽,讓海外朋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一次親密互動。蕾博拉戲劇院內上演的昆劇《牡丹亭》,更是遭遇了空前熱情,兩個小時的演出全程座無虛席,演員足足謝幕了7次,掌聲依舊雷動。

觀眾中有年輕人,也有中老年人,很多都是第一次觀看中國戲曲的朋友。他們説,中國崑曲太棒了,水袖、戲腔、身段,崑曲的這種典雅與婉約,讓他們“愛慘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誌。

中華傳統文化由內而外散發出無窮魅力,中西方的文明互鑒,讓這份感染力傳播更廣。

新青年

90後蘇州小囡開直播,00後峨眉派全員“能打”

“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一首《聲聲慢》,讓全國遊客們的“江南DNA”都動了;直播間裏,京歌連唱,配合著主播的幽默言辭,收穫了超高人氣。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直播感受文化,而傳統守藝人也在直播間收穫更多粉絲。1998年出生的蘇州小囡、上海評彈團評彈演員鄭鳴秋的直播間裏,總是“擠滿”了五湖四海的票友。

從電影《金陵十三釵》中的《秦淮景》,到吳語版《聲聲慢》,通過影視作品、舊曲新唱,很多觀眾開始知道了評彈,這也打開了鄭鳴秋的思路。於是,《西樓別序》《我在江南撒把歡多無邪》等一首首歌曲,被鳴秋用蘇州評彈翻唱演繹得婉轉清麗,置頂的翻唱版《聲聲慢》,點讚量更是過7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賦予著年輕人全新的能量。

要問當下最火的00後女團是哪個?峨眉派女子功夫團來報到。要問當下最火的戲曲演員哪位?越劇演員陳麗君必須有姓名。

在巴黎鐵塔下的快閃視頻裏,峨眉派女子功夫團兩抹火紅的身姿展現中國武術,引得無數網友直呼“帥炸裂”。她們帥氣的功夫、酷颯的造型,讓人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磅薄氣韻,網友們説“一眼愛上傳統文化”。

在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中,陳麗君抱著李雲霄的盈盈細腰,飛轉起來的驚艷一刻,讓人們記住了這個邪魅狷狂的公子。陳麗君在採訪中表示,排練中參考了影視劇中富家公子的形象,碰擦出了新火花。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我想如果多元化的跨界融合,能夠讓我們的作品有更多出圈的可能性,那麼守正創新的創作方法和一絲不茍的創作態度,就是實現這種可能性的根基。”陳麗君説。

新文創

年輕人的“新中式出片神器”

從2023年開始,“玉潤中華”就成了全國逛展愛好者口中的熱詞。展覽期間,南京博物院裏人頭攢動,其中有不少年輕人三刷、四刷,掀起一場關於“玉”的熱潮。

泱泱中華,深厚文脈,又何止于“玉”?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入口處,排隊長龍成了獨特景觀;渡江勝利紀念館外紅色群雕“千帆競渡”,引無數遊人打卡拍照;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內,悠悠歷史穿越滄海桑田,喚起人與歷史的共鳴。

以文化為靈感的各類文創,也成了年輕人的“新中式出片神器”。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漆扇體驗處總是人頭攢動。以水為載,以漆為筆,以扇為紙,輕放輕拿間,一把獨一無二的漆扇就誕生了。“漆扇能夠快速火爆‘出圈’,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揚州漆器髹飾技藝大師張來喜感慨道,作為旅遊文創産品,漆扇成本較低、方便快速、易出效果,既有著大漆工藝的魂,也能讓更多人了解這項非遺技藝。

近年來,像漆扇這樣的非遺文創産品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南京雲錦婚書、刻紙年畫、端午“龍”粽,而各類博物館文創更是“腦洞大開”。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爐冰箱貼、蘇州博物館的琴鼓絲弦發夾、中國國家博物館桃花深處水晶玻璃對杯套裝……可可愛愛的造型,誰看誰不迷糊?

在社交平臺上,新文創成為文化愛好者的社交利器,他們將其按年代歸類,拍照打卡,沒有什麼時候比那一刻更充滿文化自信!

新業態

Citywalk不夠,還要Cityboat

全國文旅熱,也催生了不少文化新業態。Citywalk的鬆弛感已經感受,Cityboat的新玩法還不來體驗?

不久前,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與愛達郵輪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出“郵輪+非遺”文化之旅,進一步創新豐富郵輪遊內容供給。在率先啟航的民歌主題班次和茶文化主題班次上,人們真正感受了什麼叫文化之旅。一位來自河南的遊客表示,這與以往的旅遊經歷非常不同,文化體驗每天不重樣,民歌“大師課”、茶禮演繹、茶韻市集……誰能想到遊輪上也能把“文化課”拉滿。

如果不想遠行,坐上船、吹著風,感受母親河的悠悠歷史,也是不錯的選擇。今年中國旅遊日期間,江蘇的不少城市捧上了“運味”滿滿的Cityboat路線。

登上常州運河五號遊船,沿著古老運河,感受兩岸繁華;泛舟淮安裏運河上,一路經過中洲島、清江浦樓、越秀橋、清江大閘,恍惚間,仿佛穿越回600年前的清江浦;與家人相伴,乘船在南京天生橋景區,遊覽兩岸風光,追溯大運河歷史……

深受遊客歡迎的南京“長江傳奇”遊輪,2023年“乘風破浪”,全年航行573航次,載客11.92萬人,同比增長84%。圍繞長江遊輪這一核心産品,南京還將打造長江遊輪文化街區,充分利用山水資源優勢,打造一個集文化體驗、特色美食、潮流休閒娛樂、數字文旅、精品短途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文化街區。

將長江、大運河的文化巧妙融入“吃、住、遊、購、娛”,並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旅遊新業態和消費新場景。這樣的母親河,誰不想更多地去親近?

新的文化舞臺,讓人們看見不一樣的美;新青年的詮釋,讓傳統文化綻放活力;新的文旅業態,讓人們領悟文化之美,感知時代脈搏。流傳千年的中華文脈,正以看得見的方式,深入我們的生活,浸潤我們的心靈。

出品現代快報/現代+ 中共常州市委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辦公室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宋經緯/文 錢念秋/視頻製作

【責任編輯:劉峻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