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科技賦能傳統農業 讓“中國飯碗”裝更多“中部糧”

2024-06-11 19:38

來源:上海證券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心連心化肥江西寧都水肥一體化項目的産品經理對農戶進行農技指導

◎記者 劉立 王喬琪

芒種,是一年中農事最繁忙的時節。從“晉南糧倉”到大河之南,連片的農田裏,收割機轟鳴著往返穿梭,金黃的麥穗顆粒歸倉;從洞庭湖畔到淮河兩岸,阡陌之間,一台臺高速插秧機將一排排青翠的水稻秧苗整齊有序地種下……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中部六省以佔全國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積,提供了佔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糧食。每年糧食總産量穩定在4000億斤左右。2023年,中部六省糧食總産量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29.2%,是中國人牢牢端穩飯碗的重要支撐力量。

5月2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強調要大力提升糧食能源資源保障能力,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相互促進。

近期,上海證券報記者踏足中部地區的田間地頭,走進種業研發中心、農資龍頭企業,近距離探尋中部地區是如何通過“科技賦農”“綠色立農”,培育農業新質生産力,實現農業強勢崛起,為鑄就中國“糧食長城”貢獻中部力量。

用“芯”固本

好種子為糧食安全築牢根基

午後的一陣小雨,讓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芬芳。在新鄉市平原示範區祝樓鄉,先正達集團中國夏玉米研發中心500多畝的試驗基地內,多臺大型自動化播種機正往返播種。研發中心負責人張長征和他的夥伴們在田間緊張忙碌著。

“從許昌到新鄉,我們走遍黃河兩岸,最後選擇了這裡。”張長征望著平坦開闊的試驗田滿眼希望,“這裡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氣候和土壤都很獨特,是開展黃淮海地區玉米種子研發的最佳場所。我們的目的就是選育適合這個區域的玉米品種,引領區域內的農民從種植品種上實現最優選擇,從而實現糧食豐産”。

據他介紹,先正達集團中國夏玉米研發中心位於新鄉市“中原農谷”內,中心立足於黃淮海夏玉米市場,利用先正達豐富的資源、先進的育種技術和完善的測試體系,開展夏玉米區優質、多抗、高産玉米新品種選育工作。

種子是農業的基礎,強農先強“種”。2022年4月,立足河南、服務全國的“中原農谷”在新鄉市悄然成立,目前已有70多家像先正達集團中國一樣的種企,入駐中原農谷,其中30多家企業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種業創新能力。

中原農谷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楊建國告訴記者,中原農谷已建成了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擁有一流的科研設施和先進的育種條件,可不受季節、氣候、地域等限制,全年開展作物育種、病理學等研究。同時已保藏了一批種質資源,建成河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中心、先正達夏玉米等一批種質資源庫,已收集保藏小麥種質資源1.6萬份、夏玉米2萬份、蔬菜油料6000份、中藥材6000份、食用菌2200份。目前,中原農谷正在加快推進國家特色果樹種質資源圃、河南省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河南省水産種質資源庫等種質資源庫建設,今年將收集保藏種質資源突破8萬份,建成黃淮海地區最大的種質資源基地。

“從中部乃至全國來看,未來中原農谷將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推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推進種業振興,作出河南貢獻。”楊建國表示。

良種有利於持續提升糧食大面積單産和品質水準,加強種業創新已成為中部地區推動農業增産增收的共識。

近年來,安徽省聚焦打造種業強省目標,種業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目前,安徽全省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達12家,居全國第二;現有種業上市公司2家、位居全國第一,全省農作物種子産值位居全國第三,雜交水稻種子出口量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一。2020年至2023年,江西累計投入4億元推進現代種業發展。湖北加快佈局省級“看禾選種”示範點,水稻品種優質率已達80%。

“數智”賦能

現代農機為農業豐産提供澎湃動力

在對中部省份調研中,記者深刻感受到,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賦能下,農業生産正在向更加智慧化、精準化和高效化升級。

在安徽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雙樓村千畝無人農場,農場通過引入無人駕駛農機、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耕、種、管、收環節的無人化和智慧化作業。

據農場負責人介紹,在農場內連片的田地裏,無人收割機一天就能收割100多畝地,不僅解放勞動力,還可以降低機收損失率。

湖南是全國最大水稻主産區,以前機械化移栽一直是農業短板。近年來,湖南加強農田宜機化改造,加快補齊水稻油菜栽植短板,推進全省農業生産機械化普及。目前,湖南省農機裝備總量位居全國第六,水稻綜合機械化率達83.46%。湖南裝備製造龍頭企業中聯重科研發的水稻有序拋秧機上市後,已推廣4000余臺,主要銷往湖南、安徽、江西等水稻主産區,並在海外市場進入試驗測試階段。

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早在2018年,公司就開啟了借助人工智慧賦能農機的步伐,成為國內首家AI農業裝備製造企業,並推出了人工智慧小麥、水稻收割機和植保機全球首創産品。

近日,中部博覽會在長沙召開,從琳瑯滿目的農機展臺和國際化的農機對接會可以看出,中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迅速,涌現出一大批綠色化、智慧化的農機企業。

多位參會企業和專家認為,在機械化基礎上的智慧化、無人化,是未來農業裝備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中部地區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依託。

以“綠”立農

助力農業産業升級迭代

除了大型農機、無人機這些種糧大戶的“常規裝備”,減肥增效的綠色科學種植方式讓47歲的張志成成了新鄉市小冀鎮遠近聞名的種糧能手。

“今年我種的3000多畝小麥的産量和品質都比去年好。”站在小冀鎮秦村營村口的麥田邊,張志成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點開手機螢幕,他指著上面的一張化驗單告訴記者:“這幾百畝地我準備種大豆。前幾天,我剛給這片地的土壤做了化驗。這塊地的氮磷鉀都不缺,還偏高,種大豆前肥料就可以少用一些。”

張志成告訴記者,每年春耕和夏播前,他都會取土壤去附近的心連心土壤檢測站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結果給農田施用配方肥。“種田不能只算小賬。表面看配方肥價格比普通肥貴一些,但從長遠看,測土施肥可以改善土壤,培肥地力,為以後持續豐收打下基礎。這些年我種的小麥、玉米、大豆畝産都比普通種植模式高出20%左右,增收規模是非常可觀的。看到我增收,周圍很多農戶尤其是種糧大戶,也開始測土,用上了配方肥。”張志成頗為自豪地説。

“種地並不是‘水大肥勤’就能豐産,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推廣綠色生態的科學種植模式,針對性地提供營養均衡的‘定制套餐’,讓莊稼從‘吃飽’到‘吃好’。”中國心連心化肥産品研究院總農藝師岳艷軍説:“通過檢測土壤的一系列指標,我們就能看到土壤的養分結構,能以此為依據生産出相應的肥料,土壤缺啥元素就補啥元素,做到不豐不欠。”

岳艷軍告訴記者,在江西,心連心集團投入技術人員和大量資金幫當地農民建成水肥一體化示範項目,將自動滴灌、遠端數控、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整合應用,農民只需輕點滑鼠就能輕鬆施肥澆水,省肥30%,增産10%,同時大幅提高臍橙和柑橘品質,在當地形成了示範帶動效應。目前這種模式已經輻射到浙江、福建、廣西、湖南等多個省份。

“農業的高品質發展必須摒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全面推進農業發展的綠色變革。”岳艷軍説:“近年來,以河南為代表的中部農業的發展方式正在由資源環境消耗型向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轉變。我們的研究目標也是要在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基礎上,圍繞資源集約節約,提升農業生産的標準化水準,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産業鏈。”

在根植綠色低碳種植理念的同時,隨著城鄉居民對“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的消費升級需求,大力實施農業綠色工程,建設綠色生態基地,也正在成為中部各省農業的發展趨勢之一。

以安徽省為例,今年3月,該省發佈《皖北綠色食品産業集群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將依託皖北糧食、畜禽、果蔬、水産、中藥材等綠色優質原料資源稟賦,加強區域協同和産業上下游配套,重點培育“品質糧食、優質蛋白、綠色果蔬、徽派預製菜、功能食品”五大綠色食品産業集群。

【責任編輯:趙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