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從嫌土到“打call”,小城青年為何“赤裸裸地”炫家鄉

2024-06-11 09: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在近日舉辦的蜀道·青泥嶺山地挑戰賽中,志願者精心裝扮,為選手加油鼓勁,推介家鄉。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攝

爭當“家鄉推介官”,向他人安利一些“不出名的小城市”,正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愛好。

最近一段時間,在“遊客擠爆小縣城”的消費勢頭中、在“村超”“村跑”“村BA”的熱鬧氣氛裏,我忽然發現——小城,不再是讓人覺得不好意思提及的聊天主題,或者是“土氣”“落後”等刻板印象的代名詞。相反,生於茲、長于茲的年輕人希望抓住每個機會,讓家鄉被更多的人知曉。

在今年5月中旬,甘肅省隴南市徽縣舉辦的一場山地挑戰賽中,該縣1400多人參與賽事保障服務,彰顯小城的週到與熱情。更多人線上上分享賽事相關資訊,推介家鄉的美食、美景、風俗、特産。還有人提前幾個月做準備,查閱歷史資料,創作歌曲,乘賽事東風,為宣傳家鄉“添柴加薪”。

小城天水因“麻辣燙”火爆出圈之際,當地人同樣盼望“流量”變“留量”。於是,在閒暇時間,主動拍視頻、做直播。

“現在不是最佳季節,花開了再來”“家鄉的風景、特産、文化非常值得推廣,想讓全國人民都看見”,鏡頭前,懷揣對家鄉的熱愛,普通人像網紅一樣侃侃而談,語氣裏全是真誠和自豪。

離開這些特定場景,我帶著“你是否會向其他人推介家鄉”的問題,和一些同為小城青年的朋友進行討論。從80後到00後,每個人都給出肯定的答案。

“本來出身鄉野,那一片土地滋養我,我就要承認它”“我的家鄉承載著我整個成長階段的點點滴滴和歡聲笑語”“這裡對我有著天然的熟悉感,能夠接納我包容我,我能在這裡找到依靠”……對故土的眷戀,是天然的“向心力”。

與此同時,強縣工程、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小城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讓年輕人有了更多為家鄉“打call”的理由。

節會期間,這裡可能更熱鬧。有人舉例,那些藏在大山裏的小城,無論大活動還是小活動,一發佈就能吸引當地大部分人的目光。參與其中,會油然生出與家鄉同呼吸、共命運的連接感。人與人的情誼是近的,身邊的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鄉親。但在大城市,不少人更關注自我,不願也沒時間去參與一些活動,腳下的土地是陌生的,與周圍的人很難親密起來。

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鴻溝逐漸縮小,人們的思想發生轉變。之前,看大城市有濾鏡,覺得哪都很先進與文明;現在,有的人覺得,在小城,人們的吃穿用度、思維想法以及生活的便利性、幸福感和大城市大差不差。甚至家鄉的“土”,換個視角看,又變成了一種“潮”。

我們接觸外界越多,就越能透過鏡像看本質,也更寬容。開始真正了解家鄉,了解中國,了解歷史。

一旦內心深處有了認同,就會不自覺關注小城動態,轉發有關資訊等。加之當下各種類型的自媒體平臺有很多,入門門檻不算高,人人皆可能變身“記錄者”“傳播者”。所以,但凡有時間和精力,年輕人樂意圍繞家鄉進行創作,把小城推上網際網路。

政府辦活動則是載體和契機,就像往湖面投入石子,蕩起層層漣漪。不僅吸引著外來遊客,還能讓在這個語境下生存的年輕人,真切感受家鄉發展的日新月異,形成“愛家鄉——推介家鄉——建設家鄉”的良性迴圈。

“我生活的小城,讓我看見山川河流,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我想把這份美好分享給其他人。或許我的筆觸、我的鏡頭無法描繪其萬一,但足夠我愛它萬萬千千遍。”朋友的詩意表達,説出了我的心聲。

王豪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劉峻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