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鄉村行·看振興|一顆粽子打開的鄉村振興之路

2024-06-11 08:32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太原6月10日電 題:一顆粽子打開的鄉村振興之路

新華社記者趙東輝、王勁玉、許雄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的青塘粽子現在是遠近聞名的特色食品,曾經的貧困村臨縣前青塘村利用盛産葦葉的獨特優勢,發展起粽子産業;通過技術升級,這種時令食品得以擴大銷售半徑,成為可持久的特色産業;通過強龍頭、補鏈條、建集群、育生態,小小粽子打開了這個村的鄉村振興路。

前青塘村産粽葉,臨縣縣誌中就有“葦苗離離,粽席特産”的記載,如何靠粽葉讓村裏人脫貧致富,2012年,前青塘村黨支部書記張新文開始帶頭做粽子産業。

前青塘村的粽葉寬大肥厚。新華社記者王勁玉 攝

粽子很快實現了食品到商品的轉變。這得益於前青塘村不斷挖掘自身特色資源:水源豐富、水質優良的“海眼”泉,寬大肥厚的蘆葦葉,質地醇厚的黃河灘棗,以及帶有特殊香氣用於捆綁粽子的馬蓮草。這四樣當地特産結合起來形成了粽子好吃的關鍵。

特色農産品市場廣闊,粽子賣的越來越紅火,但粽子的即食性短板讓村裏人脫貧有餘但致富不足。

青塘粽子要想擴大生産規模,攻克保鮮技術是關鍵一環。張新文説,村裏人缺技術讓他們走了許多彎路。“搞産業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經過不斷嘗試,高溫滅菌技術被攻克,粽子的保質期達到180天。”

解決了設備問題無異於補齊了粽子産業鏈,現在村裏做粽子的村民幾乎家家都有抽真空機,幾戶就有一個滅菌罐。

靠走街串巷賣粽子讓村民們實現了脫貧,産業化粽子生産讓前青塘村走向了致富路。隨之而來的龍頭企業、區域品牌、産業生態讓青塘粽子的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紮實。

現在前青塘村的粽子産業已經形成大、中、小企業齊發力的産業梯隊,龍頭企業青塘粽子食品公司年産值幾千萬元,單日産粽能力達3萬個,10家左右的規模企業年産值幾百萬元,還有100多家年産值幾十萬到一百萬元的家庭工廠。

現代鄉村産業體系在前青塘村也逐步構建起來:村民在粽子廠打工包粽子,月收入可達上萬元;攢點錢就可以自己購買真空包裝機、進原料開家庭工廠;再掙了錢可以買滅菌罐承攬高溫滅菌業務;再乾大了就可以建廠房了。

劉軍芳正在對粽子進行高溫滅菌。新華社記者王勁玉 攝

粽子産業的發展讓農村活力也在不斷增強。

返鄉青年劉軍芳依靠熟練掌握滅菌機每天能收入上千元;54歲的王艷平一天能包200多個粽子,成了家裏的“頂梁柱”,這個脫貧家庭如今年收入達到20萬元。2023年前青塘村及後清塘村粽子銷售額達到1.5億元,創造就業崗位3000個左右,前青塘村回鄉青年超過500人。村裏建設的水上樂園也紅火起來,“粽子+旅遊”融合發展讓這個傳統古村落韻味更濃。

標準化工廠製作粽子。新華社記者王勁玉 攝

青塘粽子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還在持續顯現。目前,以粽子産品為關鍵環節的“鏈式經濟”正在成長壯大。粽子産業已經輻射帶動了臨縣的黃米種植、黃河灘棗和棗花蜜以及包裝、運輸等産業,全産業鏈産值累計達3億元。

“現在我們正在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申請地理標誌産品,擴大青塘粽子的帶動效應,讓青塘粽子成為縣域經濟的特色增長點。”臨縣縣委書記范亮珍説。

【責任編輯:劉峻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