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長白山|你沒聽錯,這個地方叫“幹飯盆”
新華社長春6月9日電(記者王昊飛 馬曉成 魏蒙)熱辣的夏天即將上線了,去哪兒追求涼爽?主打“22℃夏天”概念的長白山絕對是不二之選。
打開手機導航,定位長白山,放大,放大,放大……怎麼有個地方叫“幹飯盆”?
“幹飯盆”,是個“野生級景區”。它還有個綽號,叫“長白山的百慕大”。
據長白山文化研究會編纂資料記載,長白山區共有四處“幹飯盆”,其中位於東經126度、北緯42度,地處白山市江源區大陽岔鎮的“幹飯盆”尤其奇葩,充滿神秘色彩。進入“盆”中手機沒信號、指南針失靈等現象是基礎配置。
當地有句土話:“走進幹飯盆,容易麻達山。”所謂麻達山,就是在山中蒙圈,迷路。“從地貌看,它是環形的山圍起來的盆形山谷。谷中有谷,盆裏套盆,峰回溝轉。”江源區文廣旅局副局長溫雪松介紹,關於“幹飯盆”的名字由來,當地還有個神奇的傳説。
一處刻有“幹飯盆”字樣的石頭。新華社記者 馬曉成 攝
長白山文化研究會編纂資料記載了當地老人小時候聽到的故事:有二十多位挖參人從關內來到這裡,只留一人在進山不遠處壓灶做飯。做飯的人到中午燜好了一鍋幹飯,左等右盼不見同伴回來,他就反覆給冷飯加熱,直到次日天亮。他進山尋人,卻再未出來。後來,人們説這批挖參人可能心術不正,被大山“燜了幹飯”(被憋在大山裏)。這即是“幹飯盆”名字由來的流傳最廣版本。它的故事,還被用到一些影視劇,比如《老酒館》中陳寶國險些迷失方向的地方。
傳説雖無據可考,但是多年來外人進入“幹飯盆”迷路的情況時有發生,其中不乏愛挑戰的戶外運動發燒友。為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記者日前來到這裡一探究竟。“爬上眼前這座山,就相當於爬上了‘盆沿’。”土生土長的大陽岔鎮路莊子村黨支部書記丁玉君説。
記者在“幹飯盆”內行走時拍攝的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曉成 攝
“幹飯盆”雖有景區之名,但更多停留于位置概念。記者在丁玉君引導下向“盆沿”行進,雖然一路擁抱入夏時節難得的林蔭與清涼,但腳下的路完全要靠經驗識別且非常難走。
記者實地發現,到“幹飯盆”比迷路更恐怖的是取不到水。這裡雖然不缺水資源,但流水都隱藏于地表以下,除非有專業工具,否則很難突破那些長達1米開外阻礙取水的石縫。丁玉君説,在大山上缺水是十分危險的,聽得水聲卻喝不到水,如果再迷失方向,很容易威脅生命安全。
“幹飯盆”神秘的另一面,是長白山區特有的原生態之美。這裡是野生動植物的天然樂園,數人合抱的樹木和奇花異草比比皆是,這更為珍禽野獸提供了良好棲息環境。“長白山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我們正在推動合理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得益彰,以期未來讓更多遊客安全地分享到‘幹飯盆’的魅力。”溫雪松説。
長白山被譽為北半球同緯度帶原始狀態保存最好、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這片綠水青山的資源太多了,其中有特點的地名遠不止“幹飯盆”一處。
數字系列就是其中一大神奇組合。
翻開地圖看,從西到東,工整地分佈著頭道白河、二道白河、三道白河、四道白河、五道白河。
源於天池的鴨綠江,僅在其右岸水系一級支流中,就有了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直到二十四道溝,可謂“二十四溝明月夜”。還有“拐”字輩的:頭道拐、二道拐……
“或因隨處可見的少數民族文化而名,或因農耕漁獵的生産生活而名,或因特殊地理環境而名。”吉林省文化發展研究會會長施立學説,這些地名體現了長白山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是長白山生態和人文場景的真實寫照。
長白山區奇地多,每一處皆是風景。2024年吉林省旅遊發展大會將在長白山舉行,這裡有你看不完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