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高品質發展調研行丨賦能新質生産力 金融創新撬動科技創新

2024-05-27 00:20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上海5月26日電 走進位於上海市閔行區“大零號灣”的創新策源館,碳索一號衛星、風雲三號G星氣象衛星、C919大飛機搭載的CJ-1000A大涵道比發動機、液氧甲烷火箭和發動機等“星、船、艦、大飛機”模型集中展現在眼前。

科技園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承載區,也是科技創新的孵化器和策源地。作為上海目前唯一一個以“創新策源”定位的功能區,“大零號灣”重點聚焦工業機器人、AI+生物醫藥、新型儲能等細分領域,是孵化培育五大未來産業集群的核心基地之一。

5月24日,在上海市閔行區的“大零號灣”創新策源館拍攝的風雲三號G星氣象衛星模型。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目前,“大零號灣”區域累計匯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業,估值億元以上企業137家,估值超10億元企業43家,上市企業10家,高新技術企業660家。

為了服務好這些企業,閔行區發揮國有資本在産業發展中的引領、撬動和整合作用,構建“投、貸、扶”聯動的金融服務體系:設立首支“硬科技”創投基金——大零號灣創新策源私募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總規模1億元;成立“大零號灣”基金聯盟,目前已集聚65個基金管理團隊,資金規模已超200億元,目標達到300億元規模。

建設銀行上海大零號灣支行作為“大零號灣”核心區域第一家開業的銀行網點,通過善新貸、善科貸、科創貸、科技研發貸、成果轉化貸等數十項科技金融産品,為“大零號灣”科技産業的高品質發展注入活力。

“大零號灣”的金融服務體系只是上海支援科創建設,賦能新質生産力的一個縮影。目前,上海市科技金融服務呈現出重引導、全覆蓋、強生態的特點。

5月24日,上海市閔行區大零號灣管委會所在辦公樓。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科技企業研發風險高、投入大、週期長,發展各階段的風險特徵也不盡相同,傳統的信貸保險産品難以滿足其需求。”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資源保障與管理處處長李靖表示,上海市科委在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支援下,從信貸、保險等方面著手,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産品,通過雛鷹計劃、科技助力貸、科技履約貸、小巨人信用貸等,盡可能覆蓋科技企業的全生命週期。

2020年成功登陸科創板的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慶坦言,科技金融對公司發展至關重要,幫助團隊從創新創業走向了成熟的資本市場。

泰坦科技2007年剛創立時,就是依靠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雄鷹計劃”的20萬元項目資助,走出創業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2011年,泰坦科技成為第一批獲得“科技履約貸”支援的企業,融資路徑借科技金融的助力快速打開,公司發展資金得到有效紓解。

“到科創板上市前,接力基金及其他投資機構融資5億元左右,加上科技金融政策帶來的銀行授信等資源,對公司的發展壯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張慶透露。

據悉,截至2023年末,上海轄內科技型企業貸款存量戶數為2.99萬戶,較年初增長近50%;貸款餘額10486.31億元,較年初增長52.14%。

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金融中心過程中,上海積極發揮金融市場完備、金融機構集聚的優勢,強化科技創新與金融工作的協同聯動,優化科技金融發展環境。

2023年11月,上海科創金融聯盟成立,涵蓋銀行、基金、保險、投資機構等近100家金融機構,為上海科技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成立至今,聯盟已服務百家科技企業,成為科技金融服務生態中的重要組成。

5月24日,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黨委書記、總經理徐軍介紹上海專精特新專板。新華社記者 桑彤 攝

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作為科技和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載體,依託上海專精特新專板、認股權綜合服務平臺、可轉債發行交易平臺、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平臺等推動實現“科技-産業-金融”的良性迴圈。

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黨委書記、總經理徐軍介紹,今年3月底開板的上海專精特新專板是培育上市公司的“苗圃”,是上海培育發展中小專精特新企業的“有力抓手”,也是資本市場支援科技創新的“重要支點”。

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王俊壽看來,未來上海要加強整體謀劃,增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通過金融自身的良性迴圈,為經濟、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賦能,強化“五個中心”建設的整體效能。

新華社記者桑彤、戴小河、王辰陽

【責任編輯:劉維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