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在金色的麥田裏(三夏進行時)

2024-05-25 10:24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圖為蔡華駕駛農機收割小麥。
  廖楚雄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製圖:汪哲平

5月24日晚上10點多,開了100多公里的收割機,湖北襄陽南漳縣的農機手蔡華趕到了河南鄧州市。村子裏,農機農資店燈火通明,田裏到處是收割機,整個村子都“轟隆隆”的。

“這兩天突然熱起來,麥子熟得太快。”下午4點40分,蔡華還在南漳縣,剛給收割機辦完跨區作業證、加好油,他突然接到鄧州客戶李大哥的電話,催他提前去。

作為“麥客”,蔡華小有名氣,2000年還不到30歲時,就花6萬多元買下第一台收割機。打那時起,他就成為跨區作業的麥客,每到夏收時節,便從南到北幫人收麥子,到今年已整整24年。

一片金黃的麥田裏,撥禾輪轉動,麥芒飛揚,麥粒傾瀉而下……就在23日,蔡華從早忙到晚,沒敢停歇:“預報有雨,我得趕緊把客戶家的80多畝地收完。”天全黑下來,他才把收割機停進車棚,麥香味瞬間涌進小院。累了一整天,剛吃完飯,蔡華又和妻子張秀蘭盤算起出發的行頭:對講機、收款二維碼……

南漳縣是湖北省糧食主産區之一,麥子成熟較早,收完這裡的麥子,農機手就要追著次第成熟的麥浪往北跑。

作為資深農機手,蔡華不缺業務。他掏出手機,劃拉著通訊錄,“你看,鄧州的李大哥、山東曹縣的王二叔,都是我的老客戶。”

每年跨區作業的行程大致相同:先去離家最近的河南,收上五六天;再轉場去山東,收個十來天。進入6月,河北收麥也從南到北鋪開了。這一圈下來,少説1個月。

路途遙遠,跑空了咋辦?

“莫擔心。”蔡華説,早些年,農機數量少,幹這行的人不多,誰家需要收麥子,得自己挨家挨戶問。現在跨區作業的農機手數量翻了幾番,各地服務保障機制更完善:高速路口基本都有專人引路,發放“明白紙”,上面寫著當地農機服務中心和各村鎮負責人的聯繫電話;國家還開通了“三夏”農機跨區作業資訊服務平臺,撮合農機手與種植戶,讓農機手也能像網約車司機一樣線上接訂單。

即將離家,行前準備少不了。

24日下午2點,帶上身份證、駕駛證,蔡華開著收割機,一路趕到鎮上的農機服務中心,當場便拿到跨區作業證,“有了它,我們這些‘麥客’上高速就有了通行證。”

“辦了跨區作業證,還要給收割機加油。”蔡華説,他得把“傢夥什”拾掇利索,清洗、涂油,好生保養一番,“我這臺收割機用了3年多,還跟新的一樣。”

蔡華的收割機燒柴油,油錢佔這趟出行的大頭。近些年油價雖不穩定,但在湖北,夏收農機加油能享受折扣,南漳縣今年還發了130萬元的油品優惠。蔡華加了200多升油,省了接近100元。

一切辦妥,本想歇一晚,但苗情不等人。沒多猶豫,夫妻倆當即出發。下午5點多,兩人匆忙把行李搬上收割機,開出家門。今年夏天,跨區作業的第一站,便是鄧州。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5日 03 版)

【責任編輯:唐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