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探尋寧夏黃河古村落

2024-05-25 10:23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聽説寧夏黃河灣裏有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近日記者走進這裡,實地探尋百年村落的百年記憶,秘境濃厚的文化積澱和原始生態之美。

南長灘村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西南,地處寧夏、甘肅交界處,因黃河黑山峽沖刷淤積形成狹長河灘地而得名。

作為寧夏首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該村被群山環繞,幾乎與世隔絕。村子雖小,卻擁有3個“寧夏第一”:寧夏黃河第一村、寧夏黃河第一渡、寧夏黃河第一漂。“寧夏黃河第一村”,是因為這是黃河流經寧夏的第一個村落,黃河自最南端的中衛黑山峽經南長灘村流入寧夏到通過最北端的北極村後經麻黃溝流出寧夏,全長397公里的河流長度,卻記錄著黃河水流過寧夏川的美妙與壯觀。“寧夏黃河第一渡”,是此處的渡口宏偉、壯觀,水流急,且是寧夏的第一個大渡口。“寧夏黃河第一漂”,是從這裡出發,順著水流,坐著水上工具,憑水力可以順流而下經中衛、青銅峽,直達石嘴山,既是漂流航行的第一站,也是水最急、路最險、山最陡的一段。

由於黃河的庇護,幾百年來,該村連接外界主要靠水上擺渡。山河阻隔,走進南長灘,倣若來到了世外桃源。如今南長灘村裏還保留著史前岩畫、古代水車等歷史遺跡,村落前有300年樹齡的梨樹等,分外美麗。這些古樹依然枝繁葉茂、古老而神奇。每年4月中旬梨花盛放的時候便是南長灘最美的時刻,俯瞰千樹萬樹梨花,倣若雲海沉入大地,氤氳出夢幻光景,讓南長灘村著實“火”了起來。

南長灘村黨支部書記拓守卿告訴記者,小小南長灘村,與拓跋姓氏大有淵源,南長灘村80%以上的居民都持拓跋姓氏,其餘20%的人分作12個姓,也都與拓跋姓有親緣關係。相傳,西夏時期党項族有一分支世代定居於此,經營數百年締造了一個“世外桃源”。

南長灘的梨園現有300畝8000多棵梨樹。其中,樹齡在750年以上的有7棵、450年以上的有159棵、450年以下的有3000多棵,而近年來新栽的則有4000多棵。南長灘的香梨,個頭雖然不大,但個個香甜可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如今各地遊客興致勃勃前來觀賞景物,從而催生出南長灘的旅遊産業,農家樂等鄉村遊越來越興旺。

沿黃河驅車而上,來到“黃羊古落”黃羊村,這是中衛市中寧縣余丁鄉下轄的一個行政村。黃羊村面對逶迤黃河,背倚連綿群山,在山與河之間,鑲嵌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古村落。黃羊村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黃羊古落”後山山巒中遺存至今的長城、關隘、烽火臺,見證了這裡曾經是金戈鐵馬硝煙瀰漫的古戰場;而山下平原處自然成為了屯墾戍邊的兵丁和遷徙而來中原移民的生活棲息地,大片的黃河沖積平原便被開墾成為了良田。“余丁”地名就是因為傷殘老弱的兵丁和隨軍將領家眷安置於此而得名。他們帶來了中原農耕文化,融入了西北風土人情。傳説中,前有成吉思汗的鐵騎在這裡被迫停下了腳步,扎寨開灶;後有康熙皇帝遍訪賢良,在村裏品嘗了金絲小棗,還有那碗蒿子面……

“黃羊古落”是棗的樂園,樹的沃土。3300多棵棗樹佔滿了村莊的角角落落,最老的棗樹已有340年樹齡,花開季節,芳香四溢,蜂飛蝶舞;金秋時分,果實纍纍,紅紅火火,伸手摘一顆棗兒,嚼起來甘甜勁道。除了棗樹,這裡還有杏樹、桃樹、蘋果樹等。

鑼鼓喧天,迎面走來的黃羊錢鞭舞,演繹著西北人的激情和豪放。細膩的黃土坯墻上,涂寫著一碗蒿子面的前世今生。遊客通過參觀蒿子面製作技藝、發展歷程來感受非遺的文化魅力。黃羊錢鞭非遺傳承人——村黨支部副書記劉自壽告訴記者,黃羊村獲得了兩項國家級非遺稱號:黃羊錢鞭和中寧蒿子面製作工藝,且黃羊錢鞭已成為村民鍛鍊的一種方式。

如今人文與自然的和諧,古老與現代的交融,發展與傳承的並進,使“黃羊古落”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們村通過‘黃羊古落’項目輻射帶動,將農業、養殖業與‘黃羊古落’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産業,不斷為村民開拓更多致富路。”黃羊村黨支部書記郭緒壽説。

近年來,中衛市緊抓國家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機遇,立足沙漠、黃河、綠洲、星空等優質資源稟賦,堅持“全景全時全業”發展方向,持續放大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輻射帶動效應,積極探索“農業産業+生態旅遊+休閒運動+文化創意”發展模式,持續豐富“鄉愁經濟”新業態,培育了一批文旅新質生産力的創新實踐基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

【責任編輯:唐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