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習語品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2024-05-22 20:29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文章,風格鮮明、思想深邃、內涵深刻,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這些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充滿魅力的語言,是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理念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動體現。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推出“習語品讀”系列,以“新聞漫畫+文字品讀”的形式,帶您從不同維度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

在地球上,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各種生物之間以複雜的依存和制約關係,共同維持著生態系統平衡,保障著人類生存發展。

2021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呼籲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會上,習主席宣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大國擔當,引發國際社會熱烈反響。有專家讚賞:“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是中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有專家表示:“國際社會都應切實行動起來,這符合我們所有人的利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徵之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維護地球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闡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道理,強調生態治理必須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持續推進包括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在內的立法及修訂工作,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動員人人爭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一系列綜合性舉措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系統性保障。

如今,我國綠水青山隨處可見,藍天白雲漸成常態,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

2020年到2021年,雲南野生亞洲象“短鼻家族”一路北上又南歸的溫暖故事傳遍全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溫馨場景引發各國網友點讚關注。

2021年6月7日,航拍顯示亞洲象群在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夕陽鄉山林地裏睡覺休息。

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欣慰地説:“雲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所做的不止於此。

在持續實施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舉措下,目前我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治理面積累計完成超過1億畝;紅樹林面積增長至43.8萬畝,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了有效保護……

2024年初,我國生態環境部發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圍繞4大優先領域部署了27個優先行動,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進一步增力度、拓廣度、延深度。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也是人類到目前為止唯一的家園。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指出,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面對全球環境風險挑戰,各國是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

從宣佈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援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到牽頭髮起“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實施倡議,再到推動發佈與多國的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協同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挑戰……中國始終積極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維護地球家園。

以地球為棲息地,人與自然自成一體、命運與共。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説:“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都要生活在地球之上。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我們應該共同呵護好地球家園,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子孫後代。”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孫曉媛

視 覺丨陳騰

校 對丨劉禛 孫潔 宋春燕 李英卓 婁郝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